新浪汽车讯 对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吉利来说,2006年的春天,是一个值得在集团发展史上记上浓浓一笔的时节:
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专程视察吉利汽车城;4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到吉利汽车城参观;4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周铁龙、徐匡迪等参观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参观时充分肯定吉利自主创新;5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接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并试乘吉利新款轿车“彪王”。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连5次视察一家企业或对它表示关注、给予鼓励、寄予希望,在吉利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在国内企业界也是不多见的。
吉利何以能够获此殊荣?对吉利来说,这一殊荣意味着什么?如果说,这殊荣代表着一种趋势,吉利又将如何乘势而上?
创新托起吉利之星
正如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日前在集团员工大会上所说:“人间所有的奇迹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人创造的。”吉利今日的荣耀,完全是吉利人艰苦创业、不屈不挠、从不言败,一点一滴奋斗出来的。
翻开历史记录,仅举一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在吉利的发祥地浙江台州,当地出版的《台州商报》上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1998年8月8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必须铭记的一个日子,第一辆吉利豪情就要下线了。这一天,临海大街上挂满了横幅:“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视察”。李书福穿上西服,打上一条红色领带,向全国发出了700多张请柬。
8点到了。9点过了。已经快10点钟了。没有一个人来。老百姓不认识吉利汽车,领导都在各处忙着呢。吉利汽车,无人喝彩。李书福没有难过,他只是心里在流血。
“开始!”他高喊着,吉利豪情下线。
“书福,我来了!”李书福回过头,看见一个女人出现在车间门口。她是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省长的坐骑急驶300多公里从杭州到了临海。李书福不知是激动还是委屈,两行热泪刷地流了下来……
就是在这种几乎被所有人冷落甚至嘲弄的氛围中,吉利走上自主造车的艰难征途,开始了8年之久的“拓荒之旅”。现在回过头去看,这8年来见诸报端、闻之荧屏、流于市井的有关吉利的说词,几乎是清一色含义暧昧的另类称谓:“汽车狂人”、“汽车疯子”、“汽车鲶鱼”、“汽车界的搅局者”等等,舆论对吉利最为宽宏的褒奖,也不过是“为中国车市虚高的价格回归作出了贡献”。也难怪,这8年来,围绕着吉利人的,是难以尽数的困难:资金缺、人才缺、场地缺、设备缺、技术缺……即使许多敬佩李书福的执著的媒体,也对吉利的明天无法消解悲观的感觉。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健在接受国内一家著名媒体采访时回顾说,“2001年,我们几乎到了支撑不下去的地步”。
然而,这个“什么都缺”的民营企业,这个曾经“几乎支撑不下去”的小汽车公司,在经过8年艰难跋涉的洗礼后,却如一颗璀灿的金星,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天空冉冉升起,令中国乃至世界汽车界万众仰视!
历史是可以比较的。早春4月,吉利又一次举行新车投产仪式。在庆典现场,高朋满座,贵宾如云。来自政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界的数千名客人以及驻华使节“心甘情愿”为中国这款自主品牌轿车“捧场”。台州市委书记欣然担当了新车问世的“第一证人”,高声宣布:“吉利金刚正式投产!”现场所有中国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自豪,所有外国人的脸上都流露着一种敬佩……
什么动力造就了吉利神话般的奇迹?其实并不神秘,那就是李书福为之自豪的艰苦创业、顽强拚搏、锲而不舍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不仅让李书福的汽车人生充满了传奇,更重要的,是让吉利的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从当年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亲临现场为吉利鼓劲、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表态“不反对吉利造汽车”,到今天温家宝、曾庆红、吴仪、曾培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吉利的高度关注和关心,不难看出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吉利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精神与国家倡导的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精神的高度合拍。
对此,李书福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感慨:“我们吉利有什么?除了这种精神,什么都没有。和世界汽车巨头比,我们的资金、技术、人才都比不过他们……唯一能够值得我们自豪的,就是我们有这种精神。所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我说,我支持吉利就是因为你有这一种精神。”
这正是吉利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
精神是创新的原动力
吉利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并非只是一种姿态,或如某些人所说的是“为了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它首先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实现理想的需要。
从造车的第一天起,生存的“本能”就促使吉利踏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吉利一位老员工说得很直白:“吉利造车什么现成的条件都没有,你必须白手起家,自主开发,除非你这个厂不想办下去!”
生存逼着吉利只能自主创新,但这却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许许多多中国本土民企的兴衰史告诉人们,若是没有顽强的精神支撑,想要坚持到底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吉利不仅坚持住了,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促使吉利始终沿着自主创新的跑道奋力向前的原动力,就是李书福的那个“打败外国车的浪漫的精神追求”。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吉利坚持自主开发,成为中国本土实现自动变速器、发动机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业化生产的第一家轿车生产厂商,并且连续推出了一系列质量更高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款轿车,成功地实现了吉利品牌的提升;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吉利坚持人才方面的自主创新,一方面吸收大批汽车领域的专业技术英才加盟吉利,一方面投入力量自己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能量巨大的、与世界汽车先进技术接轨的自主研发队伍,构筑起了崭新的现代汽车研发平台;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吉利果决地向世界亮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旗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吉利汽车连续出现在法兰克福和底特律国际车展,改写了两大车展近百年来没有中国汽车参展的历史,开了中国汽车迈向国际顶尖市场的先河。短短几年,吉利汽车已进入埃叙利亚、苏丹、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在当地获得了很好的口碑。整车出口量逐年递增,2004年夺得了全国轿车产业出口第一位的殊荣。
独特的“吉利精神”与自主创新的完美结合,孕育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一大典范——吉利汽车。很显然,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的支持,吉利是不可能走上自主创新之路的,即使走上了也很难坚持到底。
依靠创新走向世界
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吉利时,要求吉利要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争创国际化一流企业。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勉励吉利,既要敢想敢干,又要稳扎稳打,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出新贡献。国家领导人对吉利的厚望,明白无误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中国汽车工业振兴的希望,就在于自主创新!
进入2006年的中国汽车界,曾经喧嚣一时的自主与否争论已经尘埃落定,“自主创新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终于成为业界共识。中小企业自不必说了,就是那些在合资的盛宴上吃得腰滚肚圆的几大汽车公司,也纷纷情愿或不情愿地打出了“自主创新”的旗帜。
“自主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界的一种趋势。
面对这一波新的发展浪潮,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旗手的吉利,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镜头之一:2006年3月底,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召开的吉利自动变速器科技成果评审会上,我国著名变速器权威专家、评委会主任葛安林教授郑重宣布:“吉利自动变速器产品的开发是成功的,同意通过评审鉴定!”与此同时,与原先的小型吉利轿车完全不在一个技术层次的新型轿车“金刚”,正式投产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更高档次的、配备吉利自主研发的高性能VTT发动机的中高级轿车“彪王”,也进入了下线的准备阶段。而在吉利汽车研究院的研发平台上,排量2·0以上的一系列中高级轿车的研发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列入集团近5年规划的15款新产品、8款新发动机、6款手动变速器、6款自动变速器、3款无极变速器和EI油电总动力等,也正在井然有序地陆续进入研发日程。
镜头之二:4月28日,在吉利首届科技论文发表会上,常务副总裁杨健郑重提出:“科技创新在吉利的最高境界,就是科技成果、发明专利的产业化。”可以为杨健的这段话作注解的数据是:仅2005年度,吉利员工的科技论文就达50余篇;同年获得的各种专利达101项,发明专利7项,其中大部分已经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需要点出的是,在吉利,科技创新首先是在人才创新上显示出强劲势头的。一是“招贤纳士”,思才若渴的吉利从全世界范围内引进的专业人才多达数百名,正是这些人撑起了打造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人才框架。二是“自育骨干”,吉利通过自己办学培养的汽车技术紧缺人才,填补了技术队伍百分之六十的空缺。三是“全员创新”,吉利在集团内部开展的全员合理化建议活动,为企业持久的科技创新培植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镜头之三:5月6日上午,李书福在向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汇报工作时郑重表示:“吉利绝不和跨国巨头搞合资!”在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李书福曾这样告诫他的同僚:“‘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这不是宣传口号,我们就是要真刀真枪朝这个方向做。我们可以和外国专业公司开展技术合作,但主动权一定要操之我手,知识产权一定要归我们所有,这是不能改变的!”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吉利坚持自主开发,一路走来初衷不改:缺资金,倡导“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最为经典的是仅仅用几个亿,就拿下了前人花了数十个亿几年下来也没有结果的自动变速器!缺人才,自己办技师学院、办吉利大学,让吉利人才与吉利汽车同步成长。缺配套,联合国内协作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交流,彻底打破国外封锁,形成了中国自主的汽车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注重研发能力,注重科技人才,注重观念更新,吉利就是这样继续实践着自主创新、深化着自主创新。而这种实践的终极指向,就是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视察吉利时所期望的:把吉利打造成国际化的一流企业!
5月1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一篇分析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报道中,用一种不无忧虑的口吻说道,“中国的新兴企业日益发展壮大,正在利用自己的成本优势向跨国企业发起挑战”,“那些拥有头脑精明的管理人和重点明确的商业计划的国内民营企业准备逐步拓展海外市场。汽车生产商吉利(Geely)就是一例,它们现在自行设计生产轿车”。文章惊呼“一场全球商业战已经打响,交战双方就是外国跨国企业和中国本土公司”!
吉利,这个“苦家庭出身的苦孩子”,依靠自主创新的“魔力”,不仅成长为中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的一个希望,而且正在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引人注目的、为国际竞争对手无法轻视的新兴力量。
5月4日,吉利“挑战之旅”的8辆金刚,经过近20天狂风暴雨、泥淖沙暴、严寒酷热的历练,以完好的车况,呼啸着冲出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以全新的质量体系“武装”起来的吉利汽车,正以强悍的挑战者姿势站立在世界汽车工业竞技场的新的起跑线上。
可以预言,中国汽车跑遍这个星球的光辉时刻,已经不再遥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