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呈现出量增价也增的趋势,但数量增幅远高于金额增幅,平均单价则大幅下降。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出口62628辆,出口金额6469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9%和204.5%。其中轿车出口16813辆,金额11676万美元,数量同比增长458%,但金额增幅只有302%。越野车出口565辆,金额571万美元,数量增长334%。这说明出口轿车和越野车平均单价比上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
这样的数据增长是有一定前提的,这几年自主品牌汽车除了在国内市场打得火热之外,更向国际市场发动了如潮的攻势——陆风参展法兰克福、吉利出征马来西亚、奇瑞试水伊朗、中兴远赴俄罗斯、长安涉足巴基斯坦、华晨金杯进入埃及。据了解,奇瑞2005年出口的汽车有90%以上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吉利则占到将近93%。虽然中国汽车企业目前出口热点尚集中在伊朗、马来西亚、乌克兰等汽车工业非核心地带,但我们仍可以看出中国汽车曲线出口路线最终都将延伸到欧美。
支持者
“走出去”宜早不宜迟
吉利掌舵人李书福:2006年,汽车“保护罩”将开启,中国汽车业尤其是自主品牌将面对国外军团更惨烈的竞争,提前学会自己走路将是惟一的出路。走出去比引进来更重要,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让我们早日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培养自主研发的能力。
长城汽车王士辉:在海外的售后服务一直是困扰进军海外市场的最大难点,在当地建厂后,这些问题将全部都能解决。它还将加快我国汽车企业在海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中兴汽车调研部高层:“走出去”是时间问题,但是路总要有人先去走。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很多产品达到了欧Ⅱ标准甚至欧Ⅲ标准。与此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汽车产业或者很薄弱,我们应该抓住这些空间和机遇走出去,宜早不宜迟。
评论员黄海:虽然生产厂家有国界,但市场是没有国界的。我国的优势就在于能够用低成本造出高质量同时价格低的产品,如彩电、冰箱、手机、纺织品……如果再加上好的设计和更多时代前沿技术的应用,“MadeinChina”可以“动全世界市场的奶酪”,当然,这一实力也将在汽车行业得到体现。
反对者
舍近求远不明智
某著名合资汽车企业的老总:自主品牌“出国热”是迫于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2004市场遇寒流出现大量库存所致。眼下,中国大大小小的汽车生产企业都面临这样的困境。自主品牌出口海外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在原始的利益驱动下产生的,而非跨国公司的战略性进入海外市场。
在美国,公路安全局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动不动就下召回令,让汽车公司一下子要赔上亿美元。目前现有的自主品牌汽车,又有谁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呢?
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起码要等到中国汽车企业在产品研发、质量稳定性、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实力都能够与国际品牌相抗衡后,才可能在发达国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盲目出口或海外建厂,其风险将远远大于“淘金”期望值。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中国是一块世界公认的潜力巨大的市场,现在,我们等于是把自家的田让给国外汽车公司耕耘,舍近求远。个人认为,想海外销售的目标是好的,但是否能成为趋势,还有待市场检验其效果。
专家意见
慎重走出去海外学适应
北京汽车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自主品牌“走出去”探索是可以的,但不能盲目。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吉利还是奇瑞、长安、中兴、长城,他们的出口产品均以低端车为主。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国出口的各类汽车为40万辆,金额不到8亿美元,其中27.5万辆是沙滩车等特种用途车。出口的轿车中,还有不少是成套散件,与全世界每年数千万辆的汽车贸易相比较,中国出口的汽车数量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市场的概念不仅仅是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还有技术市场、服务市场。而技术和服务则正是自主品牌在国外市场竞争的软肋,尤其需要练好内功。例如,在美国市场,汽车的检验标准就多达400多项,此外还有众多严酷的排放标准。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自主品牌“走出去”需要冷静,更需要慎重。
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在新兴行业的爆发过程中,盲目性投资所引发的产销矛盾是很普遍的现象,在美国和日本都出现过。眼下,中国大大小小的汽车生产企业都面临这样的困境,而将汽车销往海外市场,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中国的自主品牌便在利益驱动下,积极谋图海外市场。海外市场比本国市场复杂,干扰因素多,在未做好本国市场的前提下,盲目启动出口战略,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
海同证券行业分析师胡松:目前,自主品牌出口海外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只能出口到一些要求较低的市场。从长远来看,起码要等到中国汽车企业在自主品牌的产品开发、质量稳定性、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实力都能够与国际品牌相抗衡,才能在发达国家占有一席之地。
国外媒体
一致看好
美国《汽车新闻》评论:5年之内,中国生产的汽车还不至于在美国市场上成主导因素,但中国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发展速度,将比日、韩在美国的速度要快,日本用10~15年,韩国用了不到10年,相信中国可能会更短。
《纽约时报》:中国将成为汽车出口国。
俄罗斯《驾驶》杂志评论:中国汽车进入俄国仅半年时间,就深得俄罗斯消费者的青睐,前景乐观。
日经BP社田原真司:如今在全球市场如破竹之势的日本和韩国车,过去在欧美市场上也被看成是“便宜没好货”。然而,通过努力最终赶上了欧美的老牌汽车厂商。中国民族厂商能否将在发达国家等待着的诸多困难当作跳板,抓住实现飞跃的良机呢?或者只是制造声势无功而返呢?中国将来能否成为汽车出口大国,眼前的这几年也许最为关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