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自主品牌是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相关的讨论不断,相关的论坛一个接着一个,有政府高官提议采购自主品牌的汽车;有专家学者充分论证自主品牌汽车的优势,而汽车企业建议消费者购买自主品牌……但是,怎样更好地、更积极地鼓励自主品牌,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不必夸大其词
近日有消息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再次冲击欧洲市场。”
欧洲汽车市场是与北美、亚太鼎足而立的三大市场之一,每年的容量在1000万辆以上。那么多大的出口量,才能“冲击”这一市场呢?更重要的是,欧洲是汽车工业的发祥地,高手云集,竞争激烈。即使是在鼎盛时期的美国汽车巨头,大多通过兼并当地企业而进入欧洲市场,如通用兼并欧宝,福特兼并沃尔沃等;日本、韩国的汽车公司也是在北美取得经验之后,才小心翼翼地来到欧洲市场,并且在整个过程之中谨慎有加。如在北美市场长盛不衰的本田汽车公司,还曾在欧洲尝过败绩(当年与英国罗孚汽车的合作)。
同时,在全球范围来讲,欧洲有关汽车安全、环保和节能的标准较高,欧洲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成熟,自主品牌还要有一个较长的追赶和适应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该鼓励自主品牌企业扎扎实实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逐渐把出口批量做大,不必动辄就轻言“冲击”谁,更不应该因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不必以偏赅全
近日有多篇报道称,“‘某某’(自主品牌企业)准备扳倒一个大众”。文章意思是说,在确立了今年产销30万辆的目标之后,将超过上海大众或一汽-大众中的一个而跻身国内轿车“三强”。
产销数量上的超越固然可喜。但是,在汽车企业的竞争之中,有比产销量更重要的东西。不同企业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事情就不一定很好比了,而“扳倒”谁就更加不易。
其一,不同企业的经营策略不同。从曾经占有中国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到目前只有约15%的市场份额,大众汽车并没有“着急上火”。大众显然是可以以牺牲市场份额为代价,确保一定的利润空间。从两家大众合资企业近段时间上市或改进的车型来看,都是利润相对比较高的产品,如新奥迪A6、A4,再如帕萨特领驭、速腾等。同时,大众还要靠桑塔纳和捷达等老产品继续赢利。
其二,不同企业的产品线也不同。国内这家自主品牌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发动机排量在1升左右的微型轿车;而由于种种原因,德国大众并没有把这一级别的拳头产品——曾经创造百公里油耗为3升的路波(Lupo),以及上市不久广受好评的Fox拿来。另一方面,能够给大众带来高额利润的中高端产品,为国内自主品牌企业所没有,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两者依然并不好比。
再有,无论从生产能力上,还是从销售网络上,有长达20年积累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都远远优于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即使从产销售业绩上说,他们都曾有过30万辆以上的经历。从去年开始,大众采用以实际零售数字为准的销售统计系统,比批发统计数据更直接反映市场真实情况。
值得强调的是,说这些客观存在,绝不是为了长他人志气,而灭自己威风。恰恰相反,是为了帮忙自主品牌企业知己知彼,更好地前行。正如国家某部委一位官员所讲,我们担心,一些自主品牌企业没有被国外跨国集团强大的实力吓倒,却被一些不恰当的鼓励所“捧杀”。(张宇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