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哈飞马川利: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突出中国特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 15:01  新浪汽车
哈飞马川利: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突出中国特色

图为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川利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十一五”期间,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汽车产业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科学技术部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定于2006年4月26日在北京联合举办“2006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论坛”。以下是论坛实录:

  主持人 : 谢谢范总,刚才讲这么多,老范的位置不可撼动,很奇怪,老范讲了很多“三个”,“三个坚持”,“三个能力”,“三个平台”,三个东风的发展定位,我觉得对大家可能非常有启示。

  有一个缺点,我做主持人不应该多多掺入个人因素,绝对不能把合资企业排斥在外,今天出席我们会议的很过,国外跨国公司的非常重量的人士。事实上这都是参与到中国的自主创新,这几年我们中国汽车科技进步讲的基金会,奖励整车项目有两个是合资企业地第一个是东风爱丽舍,合资企业东风爱丽舍非常好,市场反映非常好,体现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为什么不评,还有上海通用别克君威,中国工程师和美国工程师一道对别克进行一千多项技术改进,包括发动机的技术,我想这个也是自主创新,所以我觉得自主创新会有多种模式。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范总的精彩报告。

  我们知道哈飞公司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也是在创新方面,联合开发方面取得非常成功的企业,也是一个在实施出口战略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今天原来的哈飞公司董事长并总经理在座,现任的哈飞董事长也在坐,我们现在有请哈飞总经理马川利。

  马川利 : 各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的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协会给我这个机会,前面几家企业讲他们的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也特别强调:“到2020年,要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讲就是决定命运的事情,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要么受制于人,要么被别人吃掉,要么就是自己死掉。

  下面,结合哈飞汽车二十多年来所走过的自主创新道路,我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依靠自主创新,进行第二次创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哈飞在“军转民”的大潮中开始涉足汽车工业。由于当时军品任务锐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国家批准了哈飞可以生产微型汽车。在测绘设计研制阶段,哈飞就按照中国的国情对产品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设计。1985年,哈飞生产的松花江微型货车开始批量投放市场,哈飞也同时被国家定点为微型汽车生产基地。

  在引进技术的初期,日本铃木公司看到哈飞的技术基础比较好,而且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曾一度提出想与哈飞进行合作。因哈飞很看重自主开发,在控制权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此事无果而终。

  1986年,哈飞利用多年积累的航空生产技术和经验,在开发单排货车的基础,自主开发研制出了松花江双排货车和加长型单排货车,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国内首创。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微型双排这种车型,而加长货箱又明显比同期国内其他厂家直接引进的车型要长,因此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使哈飞的微型货车在当时国内市场上独领风骚。接着,我们又开发出了松花江微型客车。因在原型车基础上进行了轴距的加长和尺寸的加大,使这款车在长度和宽度上都有所增加,内部空间及舒适性也明显优于其他厂家引进的车型。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车型的模具和焊装夹具以及生产线的建设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所有这些,都为哈飞后来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凭着这种自强、自立和自主的精神,凭着企业的实力,初步实现了求生存的第二次创业。当时,正急于开拓中国市场的意大利著名汽车设计公司宾尼法瑞那公司注意到了哈飞。他们在中国进行了7个月的全面考察,最终决定选择哈飞作为合作伙伴。1996年,意大利著名汽车设计师、宾尼法瑞那公司执行总裁罗曼·乔帝正式访问哈飞集团,洽谈设计合作计划,从而确定了“哈飞中意”微型客车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同年,哈尔滨哈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建的现代化四大工艺生产线随之投入使用。

  哈飞汽车与宾尼法瑞那公司的成功合作,是哈飞汽车第一次,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次通过联合开发,生产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商标的中国汽车,从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内汽车业发展的“中意”之路。1999年5月21日,哈飞中意正式通过国家鉴定。鉴定组专家的结论是:“整车性能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外型及内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造技术也达到了国内微车企业的领先水平。”1999年6月,哈飞中意车参加了北京国际车展。意大利宾尼法瑞那公司总裁、董事长宾尼法瑞那先生率代表团专程赴会祝贺。新颖的造型、靓丽的车身,使哈飞中意成为展览会上最受欢迎的车型之一。2000年,哈飞中意还作为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型,参加了日内瓦国际车展。

  继“哈飞中意”的成功开发之后,我们又与宾尼法瑞那公司相继联合开发出了“哈飞路宝”和“哈飞赛豹”轿车。并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的范围,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从CAS、CAD、CAM扩展到CAE,从联合造型发展到共同进行车身和底盘优化设计。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锻炼和培养了自己一支年轻的设计队伍。“哈飞赛马”轿车是哈飞汽车引进日本三菱技术开发的一款车型,哈飞汽车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消化吸收引进的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开发经验和核心技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该车型的左舵化设计,让三菱方面都感到十分吃惊。

  随着技术积累的增多和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哈飞汽车近年来推出的民意、锐意、“哈飞赛豹V系”等车型基本上都是自主设计完成的,而且设计车型的周期也逐年缩短。通过这些车型的开发,我们不仅在车身和电气设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底盘改进和设计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外,小型汽油机的研发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的水平。“十一五”期间,我们准备每年开发一款新车,改进改型1-2款车型。

  由于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推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车,并实现了产业化,为哈飞汽车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截止2005年,哈飞汽车已累计产销各类整车140余万辆,1998年到2005年年销售平均增长率为22.32%,极大地丰富了国内汽车市场,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哈飞汽车近几年的出口也不断开创新的局面,2004年出口一万余辆,2005年达两万辆,并向国外公司成功地进行了技术转让。

  多年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工作,使我们的技术团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哈飞汽车众多车型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实践,为广大技术人员提供了发挥才智的广阔平台。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诸多先进的设计技术、测试技术、设计理念和管理方法,灵活地应用了当今国际先进的新车开发指导思想、设计方法、工艺方案分析等手段,并在实践中反复修正,不断改进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开发设计、试验测试及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哈飞汽车目前有一支人员稳定、专业齐全、技术全面的8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为企业的科研、生产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生力军作用。

  继2000年“哈飞中意”参加日内瓦国际汽车展之后,2005年“哈飞赛豹V系”再次在日内瓦车展上亮相,为提高企业在行业的知名度起到了有力的宣传作用。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重要时期,也进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的重要时期。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对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入世五年来,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中国的汽车工业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步入世界汽车四强之列,成绩不可谓不大。但目前全国汽车的年产销量,只相当于世界上一个大汽车跨国公司的年产销量,自主开发能力还相当薄弱。坦率地说,中国的汽车工业只能说大,还谈不到强。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尽全力把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事业推向前进。

  二、提升创新能力,上新台阶

  1、改进管理,促进制度创新

  2、实现信息化,加速技术创新

  3、完善试验手段,提高创新水平

  通过与意大利、英国、法国、韩国和日本企业及研发机构的合作,我们对国际先进的设计体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经过筛选,结合企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消化吸收,编制了一套既符合国际通行惯例,又适合企业自身要求的设计规范和工作流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设计数据库,使产品开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条理化。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是党和国家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工作方针。哈飞汽车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信息化平台建设,陆续建立了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TCMS(目标成本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从而加快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

  一个新车型的开发工作过程中,试验、分析的工作量占相当大的比重,素有“三分设计七分试验”之说。国外大型汽车公司开发一个全新车型往往需要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投入,大部分费用都花在试验和工程分析上。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哈飞汽车就着手试验设施的建设,购置了大量的分析软件,建立了如虚拟现实、噪声、电磁干扰、模态分析、台架试验、环境模拟、整车排放等国内先进水平的试验室,提高和保证了产品研发的创新水平。目前,哈飞汽车的CAE分析,某些项目拟合度已超过7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坚持创新道路,突出中国特色

  1、以我为主,依靠不依赖

  2、系统集成,小步不停步

  3、循序渐进,低端不低档

  在中意车的开发过程中,哈飞汽车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在概念图和效果图绘制过程中,认真发表修改意见,明确自己的要求。在新车研制过程中,凡是自己能做的工作都努力自己去做,为的就是锻炼队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结果是受到了外方的尊重。

  必须承认,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汽车开发方面的差距还很大,联合开发是较快缩短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联合开发过程中,要虚心向外方专家学习,增强自己的才干。在中意车的开发过程中,哈飞汽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外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联合开发的目的是最终走向自主开发。这条路虽然十分艰辛,却能够较快地提高自身实力,培养人才,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新三种类型。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引进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实施创新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个人认为,当前汽车产品开发应采用集成创新为主,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辅的方法比较合适。例如,中意车的开发就是先构建一个符合市场的底盘,运用共用平台技术,采用系统集成的办法,来进行系列小型乘用车的开发。汽车底盘开发最复杂,因为要做很多的试验,所以费时、费力、费资金。哈飞汽车利用自己已有的底盘进行优化,分出三个不同级别的平台,并以此开发出不同的车型。这样既可以规避风险,又可以节省时间和资金,以较快的速度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底盘的自主开发,最后做到整车设计开发。

  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应以小型乘用车的开发为突破口。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优势,而且容易获得成功。第一个优势是小型乘用车市场适应面宽,适合的消费群体广,它与我国现阶段人均收入刚刚超过1000美元这一中下水平相适应。第二个优势是这样做容易积累管理经验,会逐步增强信心。这也是我国彩电业获得巨大成功的方式。从容易的做起,取得成功,积累经验,增强信心,再提高难度,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发展。第三个优势是西方在小型乘用车领域相应的品牌少,竞争阻力比较小,容易取得成功。一旦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具备了较全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再逐步向中高档次车型发展。

  自主研发的企业通过与国内外设计公司合作,可以省去大量技术转让费用、产品提成费、大量的外方人力投入费用。虽然与外方合作开发车型要向对方支付相应的费用,但这笔费用比合资框架下需要交纳的费用少得多。

  由于自主开发掌握了车型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因此模具加工、生产线改造、零部件采购等各项权利都控制在自己手里,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采购战略,保证高性价比目标的实现。同时,产品出口权也完全自己掌握,在出口方向、产品价格、谈判策略上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便于企业尽快走向世界。

  结束语

  二十多年来,哈飞汽车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艰难的、同时也是成功的自主创新之路。我想特别说明的是,哈飞汽车的“中意之路”,决不是开发一个车型的概念,它是一种思路、一种模式。哈飞“中意之路”的成功,也为其它企业的自主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企业就好比一部车,谁掌握着技术和产品开发权,谁就坐在驾驶员的位置,掌握着企业发展的方向盘。否则,只能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手里没的抓,脚下没的蹬,再有想法,也没办法,只好跟着人家走。要掌握企业的命运,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所以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助推器,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柱石。

  创新不是拒绝,要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新不是口号,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坚信,只要方向正确,引导得力,有政策支持,认识一致,坚持自主创新的中国汽车工业,一定会自立于世界汽车之林!

  谢谢!

  主持人 : 感谢马总精彩的演讲,150万辆整车,三百万台发动机,今年出口四万,2010年占整个销量25%,我觉得哈飞几十年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中意之路,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马总。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