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财经报道》,我是贾志红。在上几期揭开车市谜团节目中,我们探讨了买车、卖车以及维修服务等问题。这期节目,我们要说的是一直在困扰汽车企业的一个难题——自主研发。“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增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然而我们的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汽车生产企业,尤其大量合资企业来说,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搞自己的研发也并不那么容易。那么,汽车企业自主研发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困难怎么克服?我们今天就来打开这个问号。
4月10号,在上海一家普通的宾馆里,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管理层首次公开亮相。这家被业界称为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梦之队”的公司两个月前刚刚成立,其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负责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的建设,而此前上汽集团只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两家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
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秋:“上汽汽车的开发,实际上制作研发的话,包括两块,一块是在我这里,那就是整车的车身开发能力,这是我必须要具备的。”
据王晓秋介绍,上汽自主品牌项目初期投资为36.8亿元,目标是实现年产整车12万辆、发动机17万台的生产规模。第一款上汽自主品牌中高级轿车预计将在今年年底上市。
就在上汽集团大力开发自主品牌产品的同时,东风汽车集团的自主研发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由于东风旗下的神龙汽车公司,与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共同开发的新车型凯旋,是在中国开发并生产的产品,因此神龙公司拥有50%的知识产权。今后如果标致雪铁龙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合资厂要生产凯旋汽车,就必须向神龙交纳技术转让费。
然而,从向人家交纳技术转让费,到从别人那里收取转让费,这条路神龙走得并不轻松。神龙汽车技术中心副部长易传方,从公司成立开始就一直在产品开发部门工作,说起这些年走过的路,他告诉记者,由于企业是合资建立的,所以在引进什么样的技术,开发什么样的产品上,中方起初并没有足够的发言权。
神龙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副部长易传方:“我们导入了一些车,但是导入的这些车,由于不是非常针对中国市场这样导入,所以它在市场上的表现,大家也看到,一直是非常的平平,没有很出色的表现。”
易传方说,最初神龙与法方合作的时候,产品基本以法方为主,中方只能做一些小的适用性改进,但这和企业希望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的初衷相差太远。受到技术牵制的神龙,只能通过反复与外方探讨,尽可能多地争取参与研发的机会。经过努力,2003年标致雪铁龙终于开始将开发重心转移到中国,并针对中国市场设计开发凯旋系列产品,中方也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
神龙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副部长易传方:“现在联合开发,双方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神龙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后,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转让知识产权,别人要向我们付费。”
易传方说,过去一说到汽车合资,都会提到一个词:市场换技术。但事实上,要想争得话语权和战略决策权,必须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神龙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副部长易传方:“我们也有一个很宏伟的规划,就是到2007年末这个时候,我们要在所有的专业里面,能够实现80%到90%的这个自主能力。”
科技部专职委员陈祖涛:“现在应该到拐点。所以现在我说中国汽车工业实际上是三个阶段,一个是计划经济,一个是开放合资,第三是自己搞,因为中国市场特大,你要没有自己的品牌,在世界上没有自己的地位。”
主持人:尽管上汽集团和东风神龙已经在自主创新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是采访中,还有相当多的汽车合资厂商向记者表示,要想真正创建自己的汽车品牌并不容易。因为在合资企业中,外方往往是拿成熟的技术作为砝码,中方每生产一台车都需要付高额的技术转让费,而这直接影响了中方的利润,没有钱研发又从何谈起呢?
根据国外的相关统计,一款中档轿车的自主研发,从设计、测试到最后批量生产,通常需要投入十几亿美元。而这样的资金投入,对我国多数汽车厂商来说是根本无法承受的。据业内人士透露,尽管目前国内很多汽车厂商对外都宣称自己的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的4%以上,符合国际产业惯例,但实际上为了不挤压利润空间,很少有厂家能达到这个标准。
那么,搞自主研发,钱从哪儿来?有没有好的经验可循呢?采访中一些专家指出,光凭单个企业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日本的做法就是政府立法进行支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从消化吸收技术的方面来讲,日本有它独到的地方,一方面政府扶持,它专门搞了一个振兴汽车工业法,就是政府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扶持企业,把外来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
韩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之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韩国汽车产量在世界汽车业还排不上名次。但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所有外国汽车厂商要想并购韩国汽车企业,必须以技术交换为代价,通过这样的方法,韩国汽车企业取得了大量核心技术。与此同时,韩国政府要求汽车企业以出口为导向,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并给予贷款支持,这也为韩国汽车的自主研发提供了动力。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政府要支持,企业要争气,国民要理解,只有这种多方面的才能真正地推动自主品牌的产品起来。”
主持人:据了解,目前国家发改委正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着手指定“十一五”汽车发展规划,研究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汽车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具体办法。那么,有了资金投入,自主研发就能顺利实现吗?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发现,即便是有了资金搞研发,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华轿车就自己掏钱买了不少经验教训,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华晨汽车集团的中华轿车,曾是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华轿车车头上醒目的“中”字甚至曾经被当作是中国汽车品牌的标志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年开发中华车,华晨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设计能力有限,又希望产品一上市就能成功,华晨将中华车的全部设计都委托给意大利一名著名的汽车设计大师,并为此花费了5000万美元,这也使中华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造价最高的轿车。
然而,尽管中华轿车宽大的车身,时尚的造型,在上市当年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但市场表现却并没能持续。2002年中华上市4个月销售8800多辆,2003年销售25600辆,但到2004年中华销量迅速下滑,只卖了不到11000辆,2005年销量也只有1万辆。
北京方向华晨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技术总监刘斌:“中华2002年底上市以后,最早的第一批车,返修率确实是挺高的。大概有百分之四十吧。”
为什么中华的质量会出问题?著名设计师做的设计,汽车发动机总成和主要零部件配套也是委托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开发的,问题出在哪了呢?
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当时我认为,从出发点来看,它是一个自有技术、自有品牌,这个是没什么可争议的。问题就是在自有技术上,这个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到底有多少,能掌握多少程度。”
祁玉民告诉记者,经过分析他们发现,中华轿车之所以会遭遇挫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虽然花钱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但并没有消化吸收,尤其是在零部件配套生产上,工艺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
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其实所谓的技术,这个研发是一个根本性的重要环节。这个研发有表面和内涵之分,有些人花了大价钱,买了外国技术,虽然是我们的产权,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它的内涵。比如说中华车,当时就花了不少钱。”
另外一个教训,就是有了先进的技术,还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做保证,祁玉民告诉记者,中华汽车销售量大的时候盲目追求产量,放松了对质量的监控,而品牌一旦受损,对研发成果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就是这个北方话叫萝卜快了不洗泥。我们当时片面地来追求一个产量,在品质的持续性上,在售后服务上都犯了错误。”
吸取了中华的教训,华晨在随后研发的新产品骏捷上,改变了做法。
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骏捷不是全额全盘的拿来买进,是完全用我们的人搞系统集成、工程设计都是我们搞的。当然我们这种设计和研发是一个开放型,国外比如说,这个保时捷的底盘技术,意大利的车型设计技术,德国一些其他技术,我们都把它融在这款车上。工程设计,集成设计,到底是以我为主,还是以国外公司为主,是我自主把它设计出来了,还是花钱把它买进来的消化吸收了,这是根本的区别。”
大量依靠自己的设计和生产能力,这不仅使华晨节约了研发经费,而且使产品成本大大降低。今年3月18日,骏捷以中档车的配置经济型车的价格杀入市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有了超过1万台的定单。
消费者:“一是支持这个国产品牌,民族品牌。另外一个这个车从外形看,一眼看上去真是挺漂亮,比较喜欢。”
上海金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政红:“我们现在拿到的订单,大概有五、六十台,就我们现在这一个店。”
北京方向华晨汽车销售服务公司销售总监段国锋:“我们到昨天为止是455台,这个订单。”
新的自主研发模式也让祁玉民深深体会到,搞自主研发除了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更重要的是对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掌握。
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我们要把华晨打造成我们国家汽车工业重要的研制基地,从制造基地变为研制基地。我们有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高起点的自主创新,第二个就是高品质自主品牌,第三、高目标、跨越发展。到2010年我们初步确定我们搞40万辆整车、40万辆发动机还有其他一些零部件。那么华晨销售额可望达到800个亿,这是我们最低的目标。”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整个汽车业都在积极探索自主技术研发如何有效实现,实践证明,简单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对我国汽车产业来说,怎样实现技术对接是当前最关键的一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现在有一种模块化理论,提出结构要是开放的,再一个就是不同的部件和整体之间要有很好的接口。就是你把你不同的方面的模块拿来以后,这些元素、要素把它拿来以后,要把它很好地组合起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总体上的策划是以我为主,某一个局部,该引进技术的,我引进技术,就单向的;该请外国的公司来联合开发,我就联合开发,所以我是主动的。那么品牌,当然是我说了算,就比合资企业,简单的全套技术引进的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性。”
主持人:采访中,华晨一位技术人员的话,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他最深的体会就是,自主研发说起来确实挺难的,因为要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方面面的限制。但是只要下定决心,扎扎实实地去做,其实也并不那么难。如果电视机前的您,对我国发展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有什么好的建议,也欢迎您发短信和我们交流。好,这期中国财经报道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完)
主编:李 洋
记者:赵君胜 殷洪生 胡旭萍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四:22:05——22:25(首播)
周五: 23:15——23:35(首播)
周一至周五:09:38——09:58(重播)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