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再也不能只顾埋头造车了。
随着国家有关汽车环保的法规一个个出台,沿袭多年的“车本主义”观念将被汽车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所取代。由于汽车与环境客观存在的矛盾,环保,成了汽车企业最迫切的社会责任。
从最新颁布的更严格的排放法规,到近期颁布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再到治理车内污染的“国标”,都以法规形式强调了汽车企业必须承担的环保责任。
汽车企业忙着追赶国家法规,法规促进了技术进步。遥想多年前,止步不前的行业排放标准抑制了汽车企业研发环保技术的积极性。北京刚刚实行新的排放标准之时,甚至曾引起汽车企业、经销商的抱怨纷纷,似乎环保挡了汽车的路。那时造车速度就是一切,汽车尾气与噪声充斥的城市、汽车垃圾堆积的郊区、车内刺鼻的味道,都与汽车企业无关。而2006年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出台,汽车企业就再无半点怨言,拼环保成为比拼产量更重要的事儿。哪家的车达不到新标准,哪家车就自动退市。就是受鼓励发展的小车,高污染也照样处处受限。上海、北京不就旗帜鲜明地“限污不限小”吗?再往后,2010年谁造的车谁就得负责回收利用。我国现在已经有2500万辆以上报废汽车,汽车企业回收利用汽车垃圾的责任不可推卸,这是被我们忽略了多年的国际惯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早要求汽车企业回收报废汽车及包装。美国汽车企业回收一辆车其零部件的利用率已达95%。中国汽车造得越来越好,而车本主义却一去不复返。
社会责任感的高低,成为企业形象的一面镜子。有一年,国内某个知名汽车企业的废水曾流入附近稻田,造成稻田减产和绝收,被农民告上法庭,企业被判赔偿。当时媒体低调处理了这样的新闻,大概觉得汽车企业比农民更重要;这事儿要是发生在现在,可能就成为众媒体争相报导的热点。社会导向不同了,如今危害环境的企业,车造得再多再好也无人喝彩。
由于较费资源的消费方式,“洁身自好”是汽车企业必念的“经”,而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却远不止于环保。丰田多年致力于植树造林,福特多年致力于福特环保奖,其意义都已超出环保事业本身,而落脚于提升人类自身的尊严。民族汽车企业也正在把企业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吉利集团最近就刚刚为中华教育基金捐赠5千万元,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
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定义?国际普遍认同的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有专家形象地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喻为三重境界:一人吃饱了公司不饿,员工吃饱了公司不饿,社会吃饱了公司不饿。以三种境界衡量,中国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相当低。比如,虽然汽车行业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但汽车企业的员工待遇、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都尚待提高与改善;比如本土汽车企业极少慈善事业记录,有数据表明,国内有捐赠纪录的企业只占工商注册登记企业的1%。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商品走向世界的贸易壁垒。环保意识、生产环境及员工待遇差等,已使中国不少行业产品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中国家电行业产品的低回收率,珠宝行业高达数十万的患矽肺职工,都已使其遭遇出口的绿色壁垒。前车之鉴,汽车企业不可忽视。《欧洲社会标准监管制度——企业社会达标倡议方案》目前已在欧洲推广实施,说明企业环境责任与劳工标准已经成为产品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绝不仅是中国纺织业关注这个标准,其对中国汽车企业经营观念的变革也将产生重大影响。由环保责任入手而扩展的社会责任,是对中国汽车企业新的挑战,也是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人、车与社会的协调,或许才是汽车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晨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