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随着北京吉普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资之后,中国的汽车合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是出现了南北大众,广州本田,东风雪铁龙等合资公司,合资似乎把中国的汽车工业带入了春天,仿佛找到了捷径,可以使中国的汽车工业一日千里。但是合资企业依然只能做代工。于是,一批民族企业开始了另一条探索之路——自主品牌。
在自主品牌的道路上,相对日本乃至韩国这两个已经有了显著成绩的国家民族汽车企业,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多也更艰难。面对多家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合资,从零开始的汽车企业是怎样让自己的自主品牌生存下来的。正如安徒生的一篇散文的标题《光荣的荆棘之路》一样,自主品牌必须有自己的生存优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有立足之地,甚至进入真正的主流汽车市场。
奇瑞模式:一步一个脚印
从1999年第一辆奇瑞车下线以来,自主创新似乎已然成为了“奇瑞DNA”。据悉,奇瑞发展壮大后,也有不少跨国巨头主动找奇瑞谈合作,但奇瑞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因为奇瑞董事长尹同耀觉得,奇瑞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发展模式就是自主创新之路,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自主创新、自主品牌。
在对新产品的开发模式上面,奇瑞与国内其他厂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国内厂家的做法一般都是将整个车型交给一家国外设计公司设计,而奇瑞则非常善于借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的供货。奇瑞模式通过对这三种资源的整合,不仅节省了资金,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多生孩子”也是奇瑞2006年的非常显著的策略,在中国的自主品牌中,还没有一个厂家能像奇瑞这样多产,而整个产品链也被分为了3个部分,采取分销的营销模式。
奇瑞还有一个模式,增加了市场化产品的商品改进流程,专门成立组织,对上市之后的产品持续改进,从供应商开始,到研发,到生产、制造到出厂,对上市之后的产品关注远远高于上市之前。由于老产品焕发了青春,反过来对新产品上市节奏上的要求和力度上也在降低,因为老产品已经撑起销量,又比新产品做细做透的时间更长,形成了一个体系,过去越急越欲速则不达,现在做一件事成一件事,一步一步脚印,节奏把握住了,市场的节奏和开发的节奏完全踩到点,越忙可能越乱,踩住点反而更加的顺理成章。
记者点评:奇瑞的发展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奇迹,然而如果你仔细研究它的发展轨迹,你会发现奇瑞的成功并非偶然。按章出牌是它整个市场运作和管理上的特点,他们就是在一步一步从小做大,从低端然后进军高端,从购买发动机到自主研发发动机。如果你接触到奇瑞的各个部门,从董事长到总经理,从科长到员工,都是一贯的踏实勤奋,而且从不缺乏激情。
吉利模式:由市场做主
吉利是由现任董事会主席李书福一个人出资开始步入造车行业的,与有政府支持的奇瑞相比,它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机遇与胆识的结合。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没有钱买车壳模具,吉利的第一部车子的车壳完全是靠工人一锤子一锤子砸出来的。经过3个月的刻苦攻关,吉利的第一部车子的模型终于出来了,时间是1997年11月。而李书福的强行“下海”看准的就是百姓对车的需要。没有多少人能想像一个私营企业的车子能上路,走向社会。今天,吉利的成绩单已经让所有怀疑它的能力的人们闭嘴了,现在,向吉利投来更多的是对吉利将来的探询和期盼的眼光。
吉利的个性来自于它的“老板”李书福的“DNA”,这位“汽车狂人”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敢说也敢做,认准了就随着市场的旋律舞蹈。吉利最擅长的是它对市场的精准的嗅觉,经典案例是在从来没有一款廉价跑车的中国市场,吉利造出了美人豹,而这辆外表醒目的车也让吉利赚足了关注。
记者点评:跳街舞需要自由感受音乐节奏,靠着天分和运气在舞台上自由发挥,最出彩的地方是不断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出现。就像李书福一样,吉利的发展让你很难知道他究竟是一位对市场了如指掌的天才,还仅仅是一位劲头十足、不怕失败的草莽英雄。它作为中国首次在国外设厂造车的企业,它在上海车展上的像堡垒一样的概念车,都让人记住了,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吉利。
华晨、上汽:借力造车
有报道对华晨的自主模式是这样解释的:即在开发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资源的基础上,走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利用全球资源、依靠外部研发力量来发展自主品牌。由于起点较高,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前期投入也会较大,产品推出周期也相对较长。
作为中国的第一款自主轿车的企业,中华轿车的曾经辉煌,但却很快淹没于众多的外资品牌之中,让许多关注自主品牌的人们不禁扼腕。如今,华晨选择的“高起点自主创新”之路是一条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道路。据悉,2006年华晨在轿车方面的销售目标为4万辆,其中骏捷要占到50%,达到两万辆。而从现在的可观的订单数量来看,华晨的这步棋并没有错。
官方说法是,骏捷是一款融汇欧洲造车理念,源自宝马血统,得到保时捷技术支持,由中欧专家倾情合力打造的经典家轿,采用了意大利宾法公司的设计。而这些正表明了骏捷的血统,让人们对车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信心。
上汽去年购下的罗孚75成为新的中高级自主品牌轿车的基本平台,同时吸纳原罗孚以及韩国双龙技术力量,还拥有国内三大研究院。显然,
首款即将“出世”的自主品牌轿车已经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而上汽股份的风险也已降到最低。
收购罗孚的知识产权是上汽股份自主创新的重要一步。上汽收购的罗孚知识产权包括涉及罗孚75、罗孚25和全系列发动机的所有专利,还有相关的图纸、数据等。按照常规方式评估,这些知识产权价值应该有几亿英镑,前提是能够持续生产。他表示,收购的罗孚的知识产权对上汽发展自主品牌是一个不错的基础,但上汽还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改进创新,打造自主品牌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彻彻底底、自主地打造自己的产品与品牌”。
记者点评:华晨和上汽走的路子都很相似,他们都是从购买中把知识产权握在手中,这样的自主品牌显然在抗风险上有了一定的保障系数。通过别人的技术力量来打造自主品牌,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也何尝不是一个比较面目模糊的自主模式。虽然投入的成本颇高,但是胜在有气势。
作者:本报记者李臻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