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由初期的盲目贷款消费回归理性;银行的推动在遭受资产损失后变得小心翼翼;保险公司因遭遇骗保停办“购车险”,又因不忍舍弃这个巨大市场而谨慎开禁。遭受“七年之痒”后,中国的车贷正在向理性回归,迂回前行。
3月17日-22日,《财经时报》对北京、湖北等地的汽车经销商、银行人士、专家、用户以及央行主管车贷官员等进行了调查采访。被调查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汽车消费贷款现在进入了调整期。
汽车消费贷款自1998年9月以来,共经历了7年多的时间。“这就如同玛丽莲·梦露主演的《七年之痒》,婚姻到了第七年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出现一些问题,中国的车贷也未逃出这个宿命。”一位汽车业人士对记者说。
在经历过初期“大跃进”式的发展,到中期“点刹”,近年来,中国的车贷已经逐渐萎缩。央行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的信息显示,2004年车贷全年减少了252亿元,到了车贷开办的第七年——2005年,全年车贷余额再次减少500亿元人民币。
专家表示,制约中国车贷发展的因素很多,相当复杂,并非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可以解决。中国的车贷要达到稳健发展,尚需各种环境的改善和多方继续“磨合”,车贷走出“谷底”需要两到三年。
高速起步
今年3月20日,《财经时报》记者通过向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北京分行咨询了车贷业务情况。农行男接线员礼貌地表示:“基本不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其他三家银行均表示可以办理,并告知办理车贷的相关手续。
北京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财经时报》,高达40%的不良贷款比例,是银行业不愿积极拓展车贷业务的主要原因。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无外乎消费者和经销商不守诚信、天灾人祸等。
据介绍,这与车贷在中国开办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1998年9月,央行颁布实施《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意味着车贷在中国正式启动。
车贷一经开闸便得以迅猛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在2001年末为436亿元,2002年末为1150亿元,2003年末为1839亿元,三年间年均增长148%。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直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截至2004年10月末,工、农、中、建四行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343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的80%;股份制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222亿元,占13%;城市商业银行余额为91亿元,占5.4%。
据悉,农行起初对车贷满怀热情,但第一个对车贷踩“刹车”的也是农行。2001年~2004年8月末,农行车贷业务一直居四大商业银行之首,到2004年8月底,农行车贷余额约440多亿元,其车贷存量和增量高居四大行之首。但农行当时的车贷不良贷款额度也是高居四大行之首。
2004年7月底,农行总行下发通知,全面开展营运性车辆贷款占消费贷款清理检查工作,农行汽车消费信贷的业务重点将由营运性车辆贷款转向家庭轿车贷款业务。这预示着农行开始收紧车贷业务,很多省市开始停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
多处“冒烟”
央行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向《财经时报》表示,车贷萎缩的原因很复杂,主要责任并不在银行。制约车贷稳健发展有诸多外部原因,如油价居高不下、税费依然偏高、大城市的停车难题没有解决、塞车严重等,都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外,WTO后过渡期即将结束,2005年汽车大幅度降价,消费者对降价依然有很高的预期,有的甚至不敢消费。
在这位官员看来,保险公司叫停“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车贷险)”对车贷无疑是雪上加霜。央行推出车贷政策后,各财产保险公司相继开办了车贷险。开始几年,车贷险伴随车贷业务的膨胀而急剧增长,并成为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2002年后,诈骗、挪用、恶意拖欠以及经销商经营不善等因素引发的汽车车贷款拖欠问题比较严重,导致保险公司车贷险业务赔付率很高。为清理逾期贷款,保险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此付出了很高的管理成本,经营压力很大。部分地区车贷险的业务赔付率高达100%以上。
针对车贷险面临的突出问题,2004年3月,保监会下文要求对车贷险业务做了进一步规范。部分地区实际上停办了车贷险。
最新的消息显示,在吉林和广东等地,面对巨大的车贷险市场诱惑,部分保险公司准备解冻车贷险。不过,他们也给车贷险加上了“保险”:保险条款中增加了10%的绝对免赔条款,即如果因客户发生违约行为而导致保险公司必须赔付,保险公司最多也只需向银行赔付90%的车贷款。另外,在保险公司和银行达成的协议中,如果发生恶意骗贷、车辆重大质量问题等12种情况,保险公司也都不予赔付。
《财经时报》在对北京多家经销商采访时得知,同在某国有银行办理汽车消费贷款,有的经销商表示只办一年期的;也有表示可办1年、3年和5年的。每家经销商提供的贷款利率也都不相同。
他山之石
在那位央行官员看来,中国银行业开办车贷时间短,经验不足,加之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完备,车贷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十分正常。但车贷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尚需外部环境的改善。比如建立健全个人征信体系、规范经销商和担保公司行为、配套保险险种、为汽车消费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等。这些均非一朝一夕、一个部门所能解决。
对汽车金融颇有研究的王再祥表示,中国的汽车消费贷款走出低谷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但在未来的两年中,车贷余额下降的幅度不会像2005年那么大。他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金融研究所所长。
王再祥认为,第一代汽车消费者(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不会对汽车消费有很大的拉动,汽车消费的主力应该是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另外,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中国会不断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形成较好的汽车消费文化,汽车金融生态将有较大的改善。
他建议说,中国的银行业应该学习外国汽车金融公司的经验。这些金融公司在中国开办汽车金融业务并不使用在外国用的那套程序,而是根据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贷前调查”,在建立了良好的汽车金融生态环境之后,才将海外的经验“搬”到中国来。(本报记者 贺江兵)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