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潍柴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自主研发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14:03  经济日报

  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再消化吸收,在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引进技术”之风吹遍大江南北时,不知道有多少企业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只剩下引进来的一条条生产线,而核心技术还是遥不可期的梦。

  与很多企业不同的是,潍柴在此之后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之路。

  模式之变

  中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的格局,在上世纪80年代引出了一个重汽的大型引进项目,斯太尔重型车引入中国,中国的整车和发动机等多家企业进入项目计划中,潍柴正是其中的一家。

  正在大家期盼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形成发动机方面的自主技术,使中国的重型车不再单纯依赖进口时,大手笔的引进并未带来如期的结果,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潍柴也在这一过程中陷入企业危机。

  在同时期的引进过程中,与国外企业商谈引进项目时,中国企业多是没有明确的技术指向,只是一味的找最好的公司要最好的技术,而对于适应性考虑不是很深,后续的创新力不足。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佟德辉分析当时引进技术的盲点。

  困难危及企业发展,但是也给了企业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为了生存,潍柴不能只满足于在引进之上进行小规模的国产化适应性改造,必须创新以求改变发展方向、适应市场。

  脚踏实地“三步走”

  潍柴技术总监孙少军描述了潍柴自主创新的“三步走”:第一步,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对方为主,我方参与;第二步,以我为主,开发计划从头到尾都由我方制定,解决不了的环节请咨询公司帮忙;第三步,实现以我为主,独立开发复杂产品。

  “目前我们在第一步上取得了成功,正在坚定不移地向自主创新发展,迅速培养自己的研发体系、人才队伍、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潍柴的自主创新思路很务实。

  国内的发动机厂主要有四种技术模式:通过技术引进进行生产移植、与国外企业合资建厂、许可证生产、联合开发。潍柴选择了联合开发作为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过渡方式。

  联合开发不仅可以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参与开发提高技术水平。在欧Ⅲ项目中,潍柴安排了10多名工程师常驻欧洲,从开发设计、计算、详细设计、包括性能开发等机械开发全过程都有潍柴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这样做好处有三:第一,能够参与了解整个研发的全过程;第二,对国外咨询公司的独特实验手段进行了解,我方的研发人员会对实验中用到的软件、硬件工具、实验手段和环节等每一步骤进行记录,这是积累的过程;第三,在实践中培养了潍柴的工程技术人员。

  整合存量资源的力量

  一个新型柴油发动机产品的设计研发可能需要7年至8年的时间,而产品推出后的使用可以保持二三十年;在研发过程中可能会有1000多人次涉及其中,但能够全程跟随项目的可能只有10余人。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存量技术资源,在柴油发动机行业的研发中变得重要起来,这同时也是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旭光给潍柴技术创新定的“调子”。它是联合开发模式的一种扩展,包括充分利用供方的技术支持,高校、院所的人才优势,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等。

  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联合开发,潍柴的最终目标还是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相信经过5年至10年踏踏实实的工作,潍柴必将具备进行真正的独立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本报记者 王薇薇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