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1cn汽车主编: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任重道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1:46  新浪汽车
21cn汽车主编: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任重道远

图为21cn汽车频道主编江白

  2006年3月7日下午,第四届中国主流汽车网络媒体高层论坛在中国大饭店商务层8A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汽车网络媒体的未来走向。各大汽车网络媒体高层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汽车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

  21cn汽车频道主编江白:在开始我的话题之前,我想先感谢一汽丰田和新诺轿车网群、新式整合提供了这样一次难得机会,能够与大家面对面地探讨汽车网络媒体在发展道路上的心得和体会。

  21CN媒体,“新锐+娱乐化”的著名南派门户网站,以鲜明的南派风格,立足华南,辐射全国,生产快感,活化生活,影响和引领中国网民中最活跃的人群,为广大网友和手机、电视机等终端平台提供最具特色的资讯内容。

  21CN汽车频道,同样如此,用新锐的视角选择、处理和整合资讯,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刷新用户的体验:率先推出了国内第一个视频首页;率先在频道首页用大头条组合形式放大新闻;例如,在2005年底,汽车频道整合了汽车行业的新闻大事件,推出了2005汽车语录,用诙谐幽默的娱乐化解读方式,对去年业界发生的网友们普遍关注、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了再解读,专题一经推出,立即好评如潮,得到了网友和广大车主、业界同仁的一致好评。再例如,去年的广州国际车展期间,21CN汽车频道结合当时网上关于汽车安全性这个话题的争论,邀请业界知名的行业专家贾兴光以及圈内资深的汽车记者,对汽车的安全性这个较为敏感的话题进行全方位的剖析,推出了《中国家用家用轿车安全现状报告》。专题上线后,受到了国内诸多汽车企业,包括汽车媒体同行的瞩目。同时,我们结合宽频优势资源,倾力打造中国第一宽频门户。在新闻的处理和选择上,也融进了大量的视频、FLASH等多媒体表现手段。2005年6月正式创刊的电子杂志《酷车派》,已经成为频道内容产品的一大亮点,每月固定下载用户过两百万。

  21CN汽车频道作为华南第一门户网站的专业汽车频道,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市场。设有品牌专区、汽车新闻、新车推荐、网上购车、购车指南、试车测评、车闻娱乐、香车美女、汽车视频、社区论坛共十大版块。不仅拥有海量信息,同时与车型数据库、各类车型图库、试车试驾视频库形成立体互动,形成导购导用的精准定位。不仅成为广大网友买车用车的重要参考,同时世纪车会俱乐部、频道社区内活跃着一大批忠实的网民,改装、自驾……等等,新鲜的玩法,尽显新锐与娱乐特色。

  接下来,我想跟在座的各位媒体同仁一起探讨一下网络媒体公信力这个话题。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各位的共鸣。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媒体成为人们了解新闻、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却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众多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最相信的媒体依次是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在这一点上,网络媒体由于技术控制的难度、管理的难度、编辑力量薄弱等多种因素,使得其公信力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 以下是我简单总结出来的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

  网络假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是公信的大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必须牢固地建立在真实这一基础之上。然而在竞争火爆的媒体大战中,媒体赖以安身立命的真实性却常常遭受严重质疑。少数媒体,常常出于某种目的或为利益所驱使,置事实于不顾,进行失实的报道。他们或是进行新闻炒作,添油加醋地把一些并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炒成热点新闻;或是捏造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制造或传播虚假信息,以追求轰动效应,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尤其因特网的发展,更刺激了假新闻的泛滥。在网上,人们无需记者证,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对话就可以通过合法的信息源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发布信息、充当记者,这就为那些蓄意散布虚假新闻信息的人提供了便捷和可乘之机。如2003年最典型的假新闻案例“比尔?盖茨被暗杀案”,另外,“非典”疫情发作期间,通过网络传播和手机短信传播的谣言也无处不在,无人不晓。

  新闻媒体的首要功能是告知公众周围世界的变动,揭示事件的真相,当媒体一再失实,公众认为其不可信时,他们就会转求其他的信息源,新闻媒体的经济基础就会坍塌。正如美国媒介和政治事务研究中心主席罗伯特·利希特所说:“如果人们认为媒介没有告诉真相,那就是新闻的终结。”

  网络炒作跟风

  自“炒作”这一时髦词汇被引入新闻媒体领域,新闻炒作之风便有了愈演愈烈之势。“炒作”是指那些通过大众传媒,对某一演艺圈中人或某一影视、歌曲等文艺作品,进行异乎寻常的宣扬,使其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当前,在激烈甚至白热化的媒体竞争中,为争夺眼球,赢得市场,一些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凭着某些采编人员的特殊嗅觉跟风炒作,不惜用过多的人力和版面追踪报道某些毫无价值的新闻信息及所谓的名人明星。而因特网的无限链接,丰富、海量的信息资源恰为媒体的跟风炒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媒体盲目轰炒,网民跟贴、灌水,导致一些社会新闻,尤其娱乐新闻中的“绯闻”、“艳遇”等低级庸俗的内容充斥网络。如2004年不少媒体逐臭如蝇,大肆炒作所谓“京城首例性骚扰案”、“张铁林绯闻案”等。

  疯狂炒作,置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置媒体的社会责任于不顾,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恶劣影响,不仅损坏媒体名誉,更误导社会舆论。事实上,既使在对市场顶礼膜拜的资本主义社会,炒作也被视为一种短期利益行为,而非新闻的正途。公众信任是媒体最可宝贵的资源,信任危机是媒体最大的危机。炒作以公众信任为前提,又以牺牲公众信任为代价,如同工业社会初期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取的经济繁荣,后患无穷。当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被提到战略的高度,媒体的眼光为什么不能放的长远一点,着眼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呢?公众信任本是媒体立身之本,恶性炒作给媒体带来的只能是自毁前程。

  网络侵权问题

  开放与共享是网络的生命。网络的开放性给作品的传播带来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范围的影响力,这对于提高作品及作者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以及对于推进社会文明进程都是十分有益的。然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网络强大的复制功能和无疆域性使得作品一旦上网,即意味着版权人对它的失控,侵权更加容易和频繁。同时网络海量性的信息传播也使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难度徒然增大。有些网络媒体无视知识产权,抄袭、盗窃他人劳动成果,未经授权随意转发、引用他人的文章;也有些网络媒体不注意对他人隐私、未成年人的保护,甚至恶意攻击、诽谤,为了追求触击率,不惜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伤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侵权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新闻侵权。所谓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或他人造成的不法侵害行为。如今,许多新闻媒体为了拓展业务市场,纷纷加人网络新闻竞争的行列,使得网络新闻侵权现象不断发生,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是一个分散的、宽泛的信息传播渠道,因此,网络新闻侵权的表现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著作权侵权、名誉权侵权、隐私权侵权等。应该说,随着社会和网络本身的发展,网上新闻侵权现象并不会消失,而可能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向。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修订后的《著作权法》。[4]新《著作权法》的出台,使今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有法可依。但是网络时代对新闻版权的保护是一个国际社会所必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保护版权人正当权益的同时找到一个全社会信息共享的契合点,尚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来证明。

  网络有害信息

  失实不可信,低俗同样不可信。

  时下有些媒体和媒体工作者津津乐道、大量采写刊播含有黄色内容的新闻、各类桃色事件的新闻、关于血腥凶杀的新闻以及涉及人物隐私的新闻等,许多新闻已变成“腥”闻、“性”闻和“星”闻,在不少新闻媒体中媚俗新闻连篇累牍。某些人把新闻媒体的平民化曲解成庸俗化,把通俗扭曲成媚俗,把受众当成猎奇煽情的对象。诸如此类的新闻,在不少媒体中呈逐步蔓延甚至泛滥的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除此之外,一些不良广告信息也充斥网络,危害甚大。例如一些不合法的医疗广告;含有欺诈性质的快速致富信息、情色声讯类广告;一些专作虚假承诺的房地产广告和用新闻包装起来的所谓软广告等等。由于网络媒体特有的发布机制,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对各类广告进行审查和核实,在客观上也为违法和虚假广告的出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任重道远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受众的多寡标志着媒体的覆盖率,从而决定了媒体吸引广告和获得收入的能力,这对于网络媒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网络时代,一些媒体受外部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坠入一味商业性迎合、忽视社会责任的怪圈。网站的记者和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完全是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在迎合“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这种情况下的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可想而知。

  总之,网络媒体在公信力的塑造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障碍,其原因植根于新媒体本身的特点,政策法律的缺位,传播者职业精神的缺乏和外部经济利益的驱动等等。为根本解决公信力问题,必须深刻剖析其形成原因,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升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谢卫列:我看得出来江白真的很激动,而且颇有独到的见解。原来做整合传播的时候是——请消费者注意,现在变成请注意消费者,角色有时候转换也挺有意思。现在我们听听人来车往主编顾行成的看法,作为垂直网站的发展,他们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之路,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想法跟我们大家共享一下。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