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的第一年,也是汽车业新的五年战略的制定年,两会代表、委员们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出谋划策,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
过去的2005年,中国汽车业既有令人拍手称快的壮举,也有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这一年许多汽车新政策的出台归功于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慷慨谏言。那些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提案、议案由于及时提交,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甚至一些建议得到国家采纳。
在这个转型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汽车产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地域。突出的表现为日系、美系、欧系、韩系和本土自主派系之间的一场大混战。
这种混战往往也是一种市场竞争,比如:日、韩系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美系在中国市场份额稳步的提升;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系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而对自主派系来说,真正行动的也是近几年的事,在竞争中并不居主导地位。
不过,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真正开始发力的起航年代,这必将打破中国目前竞争格局的变化:一方面,跨国汽车巨头纷纷加速了进入中国的步伐;一方面,国内自主派系的本土巨头,加速推进自主品牌的产品。
这样一来,合资品牌在加快进入中低端细分市场,与民族品牌在同一细分市场竞争。随着合资企业在中高档轿车市场圈地完毕,为追求更多市场份额,进而转向全系列车或各细分市场,自然要与从事中低端汽车生产的民族品牌企业去拼抢。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相信多数合资汽车会高歌“本地化开发”的基调,而且越来越多欧美在华合资汽车已被披上本地化开发的面纱。这显然“在表面上”符合国家强调自主立国的政策精神。
事实上,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自主汽车品牌,但自主派系的突破仍可能在局部存在。比如,在《上汽股份创新发展概要》报告中,自主品牌项目(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刚刚获批的上汽股份当然将“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放在了首要位置。
当然,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植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自主品牌全面反攻,即使众多国外汽车企业纷纷排兵布阵,特别是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通过“卧薪尝胆”和“苦练内功”,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乘胜追击。
比如,2005年的自主品牌乘用车增长幅度较快,主要表现为一些以小型轿车、微型客车为主的企业,迅速成长,如奇瑞、长安、哈飞、江淮、福田、吉利等企业,都不甘落后,品牌扶摇日上。据统计,到2005年,中国汽车品牌总数为355个,其中自主品牌为245个,占总品牌数69%。
从总体上看,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已经占有相当的优势,特别是在载重汽车和客车方面更为明显。2005年汽车销量为575.82万辆,自主品牌销量为362.19万辆,占总销量的62.9%。2006年,由于微型和小型车的销量增长仍占重要地位,所以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比重仍会有较好的增长。
但要清醒地看到,自主品牌建设的道路,还是一条极为艰难的路子,而不要陷入盲目自信的地步,还要搞好持续创新工作。(记者 杨仕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