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映光 苏丹丹/文
一方拥有Rover主要车型的核心知识产权,另一方则主要拥有生产所需的设备,包括最关键的发动机生产线等;在各自拿下了英国老牌汽车公司罗孚部分资产(参见《财经》2005年第16期“分食罗孚”)半年之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汽)与南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汽)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2月23日,上汽对外宣布,其主要基于Rover系列车型技术资产的自主品牌项目日前已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同时,《财经》获悉,南汽同样依靠罗孚资产而进行的自主品牌项目,也将获得发改委的批复。上汽与南汽在罗孚项目上各立门户已成定局。
此前,由于双方所持罗孚资产与技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业内曾普遍预期,这将促成两家大型国有汽车集团在罗孚项目上的联手开发。
南汽总经理助理、罗孚项目负责人王耀平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证实了项目即将获批的消息。同时,他否认南汽与一汽或其他汽车集团组建合资公司的可能。据王透露,南汽的新车下线时间将在2007年初;此前,南汽董事长王浩良曾表示,争取在2007年上半年下线“新罗孚75”,作为给南汽成立60周年的献礼——这一时间现在显然有所提前。
其时,上汽对外宣布,整车项目和关键零部件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最晚2007年初,第一款车应该能够下线”;而项目获批后,上汽将这一时间表再度予以更新,称“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第一款车即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下线。”
显然,一场角力已然展开。尽管在规模与实力上都远逊于上汽,尽管分析人士对罗孚项目的前景普遍并不乐观,但举一省之力做强做大南汽的决心,无疑给了南汽很大的底气。
分合之间
事实上,早在正式立项之前,南汽与上汽便早已厉兵秣马,准备就绪。
据悉,上汽已正式成立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上汽汽车),全面负责自主品牌乘用车体系的建设。据上汽披露,上汽汽车的初期投资为36.8亿元人民币,利用上海汽车仪征分公司的整车生产基地;同时在上海宝山和临港建立动力总成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为年产轿车及变型车12万辆和发动机17万台。上汽还将投资18亿元建立上汽工程研究院,利用已拥有的罗孚技术资产,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轿车和发动机。
显然,对于必须重新建构生产线等的不利因素,上汽已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并早早启动了各项准备工作,力图与南汽抢拼新车上市的时机。
需要跨越大洋的生产线搬运工作,让南汽自不敢怠慢。据南汽总经理助理、罗孚项目负责人王耀平介绍,目前,已有4000多个集装箱的2万多立方货物从英国长桥拆卸并运抵南京,其中包括发动机、变速箱、铸造、焊接、组装、油漆、研发等各类设备。
南汽官方网站则显示,江苏省经贸委主任韩庆华和副主任黄小平(原南汽董事长)于2月15日视察了南汽位于南京江浦的“566项目”基地,即罗孚项目(“566”指南汽在2005年6月6日最终做出收购罗孚的决策)。此前,江苏省省长梁保华等省领导先后视察南汽,并对罗孚项目做出指示,其殷殷之期可见。
“上一个新车型一般需要三年时间。当年的依维柯项目我们做了八年左右,而MG我们只用一年时间——包括设备的改装、安装、调适、轮胎及电子设备等,这是非常快的速度。”王耀平不无自豪地说。
在外界看来,南汽无疑是上汽罗孚收购案中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2004年下半年,上汽以6700万英镑的价格得到了Rover25、75车型的全部知识产权。其后,上汽始终是罗孚眼中的理想买家。2005年4月,罗孚进入资产托管程序,面临清算,上汽明确表示“无意收购部分或全部罗孚业务”;6月,南汽突然出现,提出全面收购罗孚资产;7月,上汽杀回,参与最后的竞购。最终,南汽以超过5000万英镑的价格成为最后的赢家,购得了罗孚剩余大部分资产。
王耀平则坚称南汽与上汽在罗孚并购过程中是合作关系。他表示,今后双方还将继续合作。至于双方的具体合作内容,王始终避而不谈。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汽与南汽的合资、合作是业界的一个重要议题。
民族证券汽车分析师曹鹤原供职于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下称中汽总公司)。据他介绍,这两家相距不过300公里的大型汽车集团,早在同隶属于中汽总公司的时代便曾有过合资意向。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汽与南汽先后从中汽总公司分离出来。
“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南汽的整体实力并不逊于上汽。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上汽通过与大众、通用等国际汽车巨头的合资获得快速成长,而南汽与意大利菲亚特的合作并不成功,逐渐从中国汽车业的三强滑落到十名之外。但是,在乘用车方面获得极大成功的上汽一直希望能够弥补在商用车方面的差距,以卡车起家的南汽显然在这方面具有互补性。”曹鹤说。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曾在中汽总公司政策研究室担任研究员。他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汽总公司曾力促两家联合,但最终未果,其主要原因是地方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
据一位接近南汽的人士称,至南汽决意收购罗孚前,仍在与上汽接洽合资事宜,但双方始终难以达成利益上的平衡点。作为中国第二大汽车巨头的上汽,其合资的基本原则是掌握控股权,而这也同样是南汽的底线,“江苏作为GDP排在全国前三位的经济大省,不能失去自己的汽车工业。”
显然,上汽与南汽的罗孚之争只是历史的延续,地方博弈和行政决策继续取代市场经济规律而发挥了主导作用。
MG7Z与Rover75
来自上汽与南汽的最新消息表明,如果不出意外,最迟至2007年上半年,两款源自同一技术的高档乘用车将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市场上——上汽的Rover75与南汽的MG7Z。
据南汽总经理助理、罗孚项目负责人王耀平介绍,“MG7Z即原罗孚公司的MGZT。除了在前后方加了保险杠,突出运动型外观外,MG7Z与Rover75采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技术。”
这同时澄清了此前困惑外界的问题之一。2005年年底,南汽董事长王浩良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将争取在2007年上半年下线(新罗孚75)MG75”。王耀平承认,这纯属口误。
据悉,南汽握有的车型主要是罗孚旗下MG系列,包括MGZR、MGZS、MGZT等。王耀平指出,南汽已将其更名为3Z、5Z和7Z。目前,南汽已确定率先投产最为高档的7Z车型,并冠以MG品牌。至于其他两款车型以及使用MG还是奥斯汀品牌,目前尚在未定之中。
“与外界普遍的认识不同,我们收购的资产主要价值不是体现在诸如生产线等二手设备上,我们获得了包括MG在内的几十个商标品牌、600多项注册权和相关专利几百项。这才是此次收购的真正意义所在。”王耀平强调。
由此,有业内人士指出,MG与Rover在技术上的趋同性,或许正是南汽竞购罗孚的真正原因之一。“对于上汽而言,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乘用车的产品结构,只是迫切需要向高端市场发展。Rover系列之外的车型对上汽的吸引力不大。但对南汽来说,则迫切需要增加车型,提高市场占有率。这些剩余的车型,对于南汽的收购具有非常的价值。”
CSM(亚洲)汽车总监张豫表示,“南汽与上汽到底买了罗孚什么,到现在也不是非常清楚……;有关MG和Rover的技术问题还是缺乏很多基础事实。”
王耀平则以“南汽与罗孚接管人普华永道签有协议,对于收购条款负有保密职责”为由,拒绝做出进一步解释。
王耀平同时对外界一度猜疑的关于上汽的罗孚品牌被南汽购得的说法做出了澄清。“南汽拥有MG、奥斯汀等商标的所有权,因为这些品牌是原属罗孚拥有的。罗孚商标原属宝马公司,罗孚破产后被宝马收回。上汽沿用这一品牌会与宝马接洽,不需通过南汽。”王耀平说。
契机之辨
2月22日,南汽与英国圣莫德温地产公司在伯明翰签署了为期33年的生产场地租赁合同。据悉,这也是南汽为建立跑车生产线所做的准备之一。
“我们目前只在英国长桥保留了这条跑车的生产线,因为罗孚的敞篷跑车在欧洲的销售一直很不错。这款跑车的一些零部件将在国内制造,然后在欧洲组装成整车,主要面对欧洲市场。”王耀平指出,“此外,我们的主要车型和研发都将以国内市场为主。”
南汽收购罗孚后,除了对其国内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以及发展前景外界普遍存疑外,其英国长桥工厂的运转以及劳工问题的解决,亦为大家所关注。
王耀平表示,首先,罗孚的全部债务在南汽收购前已转给接管公司,与南汽没有任何关系;其次,罗孚的大部分员工在南汽与罗孚签定收购协议前,已与罗孚解除了合同。南汽不必负担其工资。王透露,在谈判中,当地工会曾以“某竞购公司承诺给予工人补偿”予以施压,但双方经过协商,最终没有通过这项补偿条款。南汽的承诺是:在欧洲扩展业务所增加的就业机会将优先提供给原罗孚的工人。
根据江苏省发改委对南汽罗孚项目的批复,该项目总投资为28.15亿元,由跃进集团公司以其控股的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为实施载体,未来准备年产20万辆轿车、25万台发动机和10万台PG1变速器。据南汽董事长王浩良的介绍,整个项目投资为30亿元,而项目全部消化到建成,则大约需要100亿至120亿元。王承认,其中部分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的投入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民族证券分析师曹鹤认为,南汽解决资金投入的方式将会克隆北京现代,即由地方企业出资参股来部分补足。
南汽总经理助理、罗孚项目负责人王耀平对此予以了证实。他透露,南汽的增资扩股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江苏省内一些企业已成为南汽的新股东。但他没有披露这些企业的名字。王耀平同时强调,南汽的自主品牌项目的投资并没有外界想象的巨大,MG7Z的投入甚至少于此前的菲亚特和派力奥。
尽管如此,业内普遍对南汽罗孚项目的前景并不感到乐观。中国社科院的赵英认为,国产高档轿车在国内的市场比较狭窄,目前销量还很低,南汽很难通过高档轿车实现市场占有率的突破。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南汽收购罗孚是兵行险招——一旦失败,便会一败涂地。
王耀平承认,是否走高档轿车的路线,曾经是南汽内部探讨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最终确定这样一个发展方向,主要基于“通过高档轿车打开市场,可以树立品牌”的发展思路。王认为,国内其他汽车企业虽然依靠中低档车拓展市场取得成功,但也因此很难再进入高档车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在国家政策限制汽车产能的信号频频亮起之时,收购罗孚显然是南汽确立自主品牌、跻身前列以求生存的最后一搏,江苏省的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收购罗孚对南汽是否真的成为一个契机,两三年中或可见分晓。-
本刊记者田启林、何华峰对此文亦有贡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