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目前,国内汽车合资企业的中外股比是“50对50”,这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时坚持的底线,现在这个底线会不会突破?应不应该突破?
尹家绪:可以这样说,到现在为止,除了生物技术以外,最新成果最容易转化落地到汽车上。外资厂商很看重这块,想把技术把持住。国家规定“50对50”的股比,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尤其在这个时期。
中国的整个汽车行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话语权都是不大的。谁能够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合资企业去生产,没有吧。我们说,合资企业中外双方是平等的,平等的事例可以举出很多,但合资企业的产品是谁的品牌,大家都清楚。50%的股比即使守住了,技术上就有话语权了吗?说实在的,在合资企业中,技术来源是哪一方,哪一方就有话语权,不管它有多大的股比。
中国没有日益增长的汽车市场,谁会来中国投资?国际间的合作,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我认为“50对50”要坚持,但不等于有了“50对50”,就能把主导权放在你这儿了。任何技术来源方都不愿意丢掉主导权,这一点大家都有体会。目前,中国的汽车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等技术领先了,占主导了,“学习”也就毕业了。
此外,从新技术的引进来看,不管是欧美的企业还是日本的企业,他们进入中国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专利保护起来,有了专利,技术就是他的了,并不是合资企业共有的,中国的母公司也不能动。中国汽车工业在合资的过程中,要坚持对外开放,把自主开发的能力提高上来。只有这样,“50对50”才算有意义。
左延安:从外方来看,“50对50”突破不突破,我认为并不是太重要的一件事。在合资企业中,外方要的是对技术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他的产品进行利益转移就非常方便。外方如果独资了,就要完全承担自己的风险,里面的关联交易所得到的好处就拿不到了。所以,从外方这个角度看,“50对50”要不要突破并不重要。
从国家的角度看,“50对50”是不能轻易突破的,因为已经到了底线。最近我们有些同事从巴西回来以后,感触特别深,满大街跑的汽车没有巴西自己的品牌,这说明他们的汽车工业发展是不健康的。中国的汽车业发展要吸取巴西的教训,“50对50”的合资股比一定要守住。
曾庆洪:我认为,中外合资“50对50”的股比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我感触最深。我在广本作中方代表5年,包括技术合同的谈判,一定要体现平等,这很关键。广本的利益不等于广州汽车的利益,也不等于本田汽车的利益。在国产化过程中,我不为国产化而国产化,谁的零部件便宜,谁的零部件好就用谁的,这是双方的利益。
“50对50”股比结构下的合资企业是共同控制的实体,不能谁说了算。我们希望在公平的环境下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50对50”应该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武卫强整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