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事评论:什么样的清洁汽车 什么样的清洁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 17:20  新浪汽车

  新浪汽车讯 2005年12月15日,丰田的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正式在长春下线,关于普锐斯的种种争论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清洁能源汽车再次吸引了无数的眼球。

  普锐斯作为全球最先量产的混合动力轿车是这一领域尖端技术与商业智慧完美融合的结晶,还未在国内生产就已经众人皆知。节能、环保成了普锐斯混合动力最大卖点,从数据上看其能耗比传统汽油机节省30%左右。但是如果考虑到因为制造额外的电动机以及相关设备所耗费的能源和资源,节能与否就要加一个问号了。从一辆车的零部件开始制造到最终整车报废所消耗的能源主要包括:制造整车及零部件所消耗的能源‚汽车使用过程所消耗的能源ƒ日常维护所消耗的能源。由于整个混合动力系统多了一套动力系统,所以在其整车在制造过程中就已经多消耗了能源,而且由于整车多了一个动力系统,故障率也会有所提高,因此日常维护所消耗的能源也会增加。同时辅助动力系统的重量也会在日常行驶过程中也会增加油耗。

  因此整体而言,普锐斯真正的节约能源效果或许是其行驶几十万公里以后才能体现出来的,当然也有可能直到车子报废还不能体现出来。目前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全面追赶上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必须把力量集中在某一个领域,全面开花是不现实的。混合动力系统其实还是基于传统的内燃机技术,并结合先进的蓄电池技术与高效的电机组成的能量回收系统。目前国内的整车技术特别是发动机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有长足发展,但是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距离。当我们为比亚迪击败日系电池制造商而欢呼之时,许多人觉得国内的蓄电池技术已臻成熟,但是当我们打开国外混合动力汽车的引擎盖时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日系的电池。至于电动机其情形也不乐观,国内不少混合动力汽车的节能效果平平,部分车型虽然也能达到20%甚至更高的节油效果,但是其电机也以进口居多。

  说到这里并非要否定混合动力汽车,否定清洁汽车。只是希望能有一款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的中国制造的清洁汽车。中国汽车界存在太多的概念和炒作,可是在关键时刻往往被老外的概念给忽悠住。上世纪末丰田捣鼓了几辆电动汽车出来,还拿了5辆车在汕头的电动车试验示范区做示范运行,结果国内也狠刮了一阵电动车之风。到了2005年突然听说丰田要在中国推混合动力汽车了,大家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现在混合动力才是最时髦的,于是又纷纷大张旗鼓的上马混合动力。或许六七年以后当丰田或者其他国外汽车公司推出其最新款燃料电池汽车的时候,我们国内厂商是不是又要全力投入到氢能经济的浪潮中去呢?

  因此从国内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出发,高效环保的柴油机可能更加适合国情,当然这得抛开目前国内较差的油品这一问题。

  燃料电池汽车相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在技术、市场、产业链等方面面临更多的难度。但是任何一样革命性质的产物都会面临传统势力的打压,尤其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更是困难重重。但是其跨越式的发展会给汽车界乃至人类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汽车界如果能把握这个机会那么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是可能的。当年的汉字排版系统就是直接跨越了光学机械排版而直接进入电脑排版时代,从而彻底的击败了日本的竞争对手,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方正,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考虑到精密的机械式光学排版系统依靠国内的工业基础是无法实现国际领先者的水平只有跨越才能超越,最终的事实也证明他们确实成功了。作为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制造商,上海神力公布了其最新技术进展,数据表明其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已经逐渐逼近国际领先水平。这也给我们赶超国外同行提供了现实依据。虽然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是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但是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现实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到燃料电池汽车并非一蹴而就。虽然现在中国的柴油油品堪忧,而且国产柴油机性能也不尽如人意。但是其攻关难度毕竟小于混合动力车,而且相对于混合动力系统较为复杂的系统更便于我们集中精力解决难题。由于系统改造比较小,产业升级的成本也比较小。同时柴油车由其本身特性决定了其高效率、低排放的特点,非常适合于作为清洁汽车的过渡者。

  中国需要清洁汽车,需要适合中国国情的清洁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未必是我们必须要经过的清洁之路,但是我们知道氢燃料电池汽车必定是这条清洁之路所通向的终点。(作者:木合子)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