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企的呐喊--由力帆获得汽车准生证所想到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 15:03  新浪汽车

  前不久,力帆集团15万辆乘用车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力帆轿车拿到“准生证”,这标志着曾经的“摩帮老大”力帆正式进入了汽车产业圈。力帆也因此成为了自去年5月1日国家新汽车产业政策公布后,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家企业,而且仅仅一年的申请时间也是“创国内新建汽车项目获批的最快记录”。

  事情是好事情,但是联想到力帆轿车的民企身份,同时会发现力帆此次获批体现出了强烈的信号意义。发改委声称的是已经收到了包括力帆在内的众多民企造车的申请,接下来,波导汽车也有望等到其批准。实际上,包括重庆力帆、波导等企业只不过是民企新一轮造车热的一个缩影,除了以上民企以外,仅仅浙江起码还有10多家民营企业正在埋头造车或者增加对汽车产业的投资。

  民企造车并不是新闻,不过与此前民企造车之难相对比,以力帆为代表的民企能够在相对短的一段时间内能够获得“准生证”,而且令发改委有“松闸”趋势,确实让我们意识到民企已经成为了一支有能力“呐喊”的产业生力军,尽管需要跨越更难的障碍。

  正式上路,就要有排除万难的准备

  相信很多人对两年前那场中途遭遇寒流的民企造车热应该有所感受。实际上,随着奥克斯等民企退出汽车业,我们应该意识到民企正在行进的汽车之路并不如想象中简单。

  资料显示,今年国内汽车年产能将达到1020万辆,而今年能销出的汽车约为550万辆,整个产能利用率仅为55%。与此同时,厂商又在开始新一轮产能扩张的脚步,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将达2000万辆左右,其中1000万辆产能将面临过剩危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曾明言放出,对于申请造车的项目,原则上应该是一个都不批。显然无论企业大小,申请轿车项目要在段时间内获批都是相当有难度的,而且,对于力帆、波导等民营企业而言,因为缺乏政府背景,难度比国企来得更大。

  以前就有报道说力帆掌门人尹明善对于民企与国企“26:1”的申请难度颇有微辞,因为类似力帆这类民营轿车项目要想落地必须持有健康证、环保证等多达26个证件,而与此相对,国企只需要两个证件。这似乎是令众多民营企业无奈的一种事实。

  其实,民企造车与国企造车的待遇不平等由来已久,吉利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获得“准生证”花去了数年的宝贵时间。其实今年6月出台的新汽车产业政策,已对民企抬高了门槛新产业政策中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人民币,同时要建立成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不得向非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个人转让汽车、摩托车生产资格在这种高门槛下,民企就必须要有“排除万难”的实力。

  即便是貌似一帆风顺的力帆,为了获得“准生证”也是经历了不少的困难和曲折的。之前很多关于力帆的报道中就写到,力帆在竭尽所能准备好一个投资24亿的轿车项目并且组建了一个全国排名77位的自有研发中心之后,初步审核都未获批准。力帆大约花了一个一年左右的时间,迅速地成立汽车发动机公司,研发并通过国家检验甚至上了公告的几种发动机之后,方才满足了发改委近乎苛刻的要求。这其中的艰险可想而知。

  自主是面大旗,更是个机会

  民族汽车业发展到今天,除去国有背景的一汽、奇瑞、哈飞、华晨,剩下小有成就的只有吉利、长城等,民企一路步履蹒跚地走过来,但是距离此前“自主创新”的初衷还有一段距离。

  今年“两会”期间,几乎所有车界代表、委员都在议案、提案中关注到自主品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关人士指出,大多数自主品牌轿车的产销量下降或所占的比重下降,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企业开发能力不足。应该看到,自主开发能力的体现同自主品牌所走的造车路线休戚相关。如今“以市场换技术”式的合资造车和从零开始的“自力更生”两条路线,在经过时间和市场的洗练之后,种种弊端也一览无遗。因此五中全会反复强调,要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国际国内扩大市场。

  将“自主创新”的大旗扛下去,与其说这是民企对造车的热衷,不如说这是对最后机会的把握。最近,中国汽车报市场信息咨询中心发布了《民族汽车品牌生存环境研究》的报告,报告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布局的基本完成,未来几年是民族品牌发展壮大的最后机会。

  尹明善也坦言,力帆轿车项目之所以被批准了,真是托福于十六届五中全会。发改委要落实国家政策,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所以把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提得很高。毕竟,民族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肯定也要体现,所以汽车产业政策在修改,在原来汽车产业制定的门槛基础上,再多加一个门槛——要有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而加了这样一个门槛,总要拿出一个榜样,力帆有自主知识品牌,所以大家认为还是该给力帆。

  据说,在力帆公司内部的口号,除了“我们要壮大,要挣钱”外就是要“给国家争个品牌”。与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不一样,力帆造轿车没有走与国外知名汽车企业合作的道路。力帆选择了自行设计、生产,使用的是自主品牌,而且到目前为止,力帆的第一款520轿车已经申请了近200多项专利。尹明善还说,除了技术创新,有现成的东西能用的就用上,这个被他称为“开门造车”,但是关键原则就是能控制自主知识产权。

  在自主方面,应该说力帆是有眼光的,不从零开始,一开始就开门造车。国内有好的零配件买,所用的发动机是宝马与克莱斯勒合作共同造出与宝马MINI跑车同一款的发动机,能买的都买回力帆,然后招募了大量的人才。

  应该说,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给了这个市场以更多的可能性。有专家指出:中国汽车行业并非过度竞争而是竞争不足,政策的着眼点其实并非集中在限制进入上,而是正在健全退出机制,民营企业的进入,就是在促进这种竞争。我们很高兴能有更多力帆这样的民营企业能够发起冲击新产业的“呐喊”,扛起“自主创新”的大旗,满足更多国内消费者对可以自主造出好车的民营企业的期待。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