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身影频现于南汽罗孚并购的背后,是在工业格局大调整历史进程中,各地方政府为从中国汽车未来版图中夺得一席之地做的最后努力
两家中国大型国有汽车企业,相距不过300公里,将英国老牌汽车公司罗孚分而食之之后,又各自宣布将凭借手头的“罗孚遗产”,开始自主品牌汽车的制造,并不约而同将新车下线时间定为2007年上半年。
“我们将争取在2007年上半年下线(新罗孚75)MG75,作为给南汽成立60周年的献礼。”近日,南汽集团董事长王浩良履新以来首次面对媒体,便语出惊人。
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他表示,南汽集团目前已针对罗孚项目(项目代号“566”,意指南汽集团在2005年6月6日最终做出收购罗孚的决策)成立决策组和指挥部,并从南汽跃进、南京菲亚特、南京依维柯等整车公司抽调了一批高管,进入“566”项目工作组;同时,向海内外发布信息,招聘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和技术骨干等高管人才。
此前不久,上汽股份发言人朱湘君也对外宣布:“按照原来的规划,我们正在稳步推进整车项目和关键零部件项目,最晚2007年初,第一款车应该能够下线。”
由于当事双方上汽与南汽对于各自的“收购清单”各执一辞,罗孚与普华永道又三缄其口,时隔五个月之后,再来回顾“分食罗孚”的故事,虽然仍有太多的细节和内幕未曾揭开,但真相与玄机已在相关各方的众说纷纭中渐次展现。
知识产权疑云仍未消散——在上汽之后,南汽究竟买到了罗孚哪一部分知识产权,是整个故事中最引人关注的部分。
知识产权何在?
早在2004年下半年,上汽以6700万英镑的价格,获得了制造罗孚25、75车型的所有相关知识产权,以及在中国使用罗孚(Rover)品牌的权利。当时业界认为,罗孚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即为其这两款高档轿车的知识产权,因此,上汽此番收购被普遍赞为“有选择、知进退”的明智之举。
今年4月,罗孚因经营困境求救于上汽失败之后,其董事会将整个集团剩余资产交由普华永道托管。据普华永道公布的资料,当时剩余资产主要包括集团公司(MG Rover Group)、发动机公司(Powertrain)、跑车公司(MGSR)和一些次要资产,如采购公司(MG Rover Exports)、八个分布于欧洲的销售子公司、两家负责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公司(Phoenix Venture Motors与Edwards Cars)。
今年7月22日,南汽以5300万英镑的价格成功购并的,正是这部分资产。
南汽集团董事长王浩良将此次收购到手的罗孚资产,归纳为“14311”——“1”是买了一套完整的企业资产,包括MG和Austin品牌;“4”是得到了4款整车的生产技术和设备(MG75、MG45、MG25和MGTF跑车);“3”是3个系列发动机(包括2.0升柴油机、2.0-2.5升NV6系列发动机以及1.1-1.8升N4系列发动机);还有两个“1”,是一整套先进的发动机研发设施和一个汽车自主品牌——南汽将借此申报建立国家级汽车工程研究中心。
事实上,正如王浩良所述,罗孚集团所拥有的品牌不只有“罗孚”(Rover),更有“MG”和“奥斯汀”(Austin);南汽所购买的罗孚的非实物资产,主要集中于这一部分。其中,奥斯汀是英国古老的轿车品牌,但最近一次作为车标出现在车身上,已是1968年的事情。因此,除了品牌号召力,其对于南汽来说并无实际应用价值。
“南汽拥有罗孚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应该主要集中在MG系列的几个车型上。”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分析。
创建于1924年的MG轿车虽然没有罗孚“女王座驾”的显赫身世,但毕竟是英国最古老的轿车品牌之一。与媒体此前的报道不同,MG品牌并不仅仅生产跑车MGTF型车,同时还有MGZR、MGZS、MGZT、MGZT-T(此款车为MGZT的旅游型车,是MGZT的再升级版本)、MG-EXPRESS、MG SPECIAL EDITION(MG特别版,即MG XPower SV型车)等其它六种非跑车的主要车型。
然而,MG系列车型中并无“25”、“45”、“75”等编号,王浩良却将“南汽收购到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四款整车型号表述为“MG75、MG45、MG25和MGTF跑车”;业界人士分析,其中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其一是口误,即将Rover25、Rover45、Rover75误称为MG25、MG45、MG75。“由于王浩良并无汽车行业背景,出现口误不是不可能的。但是,Rover45的知识产权已被丰田收回,连付出了6700万英镑的上汽也表示自己拥有的只是25和75两款车的知识产权。因此,南汽如此说法,令人迷惑。
其二,南汽为收购到的MG系列车型套用了Rover系列车型中的“25”、“45”、“75”编号。“结合目前情况看,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大。”业内资深人士认为。
普华永道接受罗孚托管之后,曾以非正式的方式发布了一则消息,称上汽只获得了隶属于罗孚(Rover)品牌的部分知识产权,并不包括那些同时也为MG品牌所共享的技术。而南汽此番为MG车型套用Rover车的编号,很可能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共享知识产权的对应关系”。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说法也许可以解释当初罗孚为何会放弃最有利的、以核心技术入股的方式,而向上汽出售Rover系列车型的知识产权。有专家指,“同一份知识产权由Rover和MG分别持有,这也许就是罗孚当时留下的‘后手’”。
举足轻重的谈判筹码
在业界看来,南汽收入囊中的最实在的资产,当数发动机厂Powertrain等实物资产;上汽亦曾为此“再度出手”,因为“这块资产风险最小,而且对将来生产自主品牌有帮助”。
实力远逊于上汽的南汽,在收购时间比上汽晚了整整一年、新厂尚未奠基的情况下,仍敢提出要与上汽同在2007年上半年实现新车下线,其底气正是源于那些从大洋彼岸拆卸装船运回的生产设备。这些远在英国伯明翰长桥罗孚公司原址的主要设备和生产线,正被陆续拆卸装船,运回南京。拆卸工作计划在今年圣诞节前基本完成。
“一部汽车,最精密复杂、最关键的部件就是发动机,它是需要单独一大批设备供应商和一个独立的制造工厂的。南汽得到了罗孚的整个发动机厂,并且已经把它全部拆卸转运回国,加上英国当年给罗孚做配套设备的供应商也基本完整地转手给了南汽,因此,只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南汽的罗孚新厂就能立刻运转起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
反观上汽,虽然握有Rover系列车型的知识产权,但生产所需的设备,包括最关键的发动机生产线,目前都掌控在南汽手里。
事实上,上汽已经在为当初的收购过于强调“技巧”而付出一些代价——因未能将Powertrain等实物资产收进自家,上汽推出自主品牌汽车的进程恐会延缓,投入也将倍增。例如,上汽将也许不得不花费数亿元,为罗孚25、75车型重新定制生产设备,并借用集团旗下的上海幸福摩托车总厂的厂房,作为自主品牌发动机项目生产场地。
此外一种分析指出,在相距不过两三百公里、同为国有企业的南汽已经拥有罗孚生产线及发动机生产线的情况下,上汽仍要坚持自己建设生产线,从产业角度看,也属“重复建设”。“目前最好的结果就是上汽与南汽合作,共享罗孚的生产设备。”CSM(亚洲)汽车总监张豫对《财经》表示。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汽目前确与南汽有所接触,其协商的内容则“与发动机生产有关”。王浩良也曾确认了此前的传言:“南汽与一汽、上汽的高层都有沟通”。
从这个角度看,南汽收购这批“剩余的”实物资产,其意义不仅在于“缩短了新车下线的时间”,更在于增添了“与国内大汽车厂商讨价还价的筹码”。
“百亿赌明天”
根据江苏省发改委对南汽罗孚项目的批复,该项目总投资28.15亿元,由跃进集团公司以其控股的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为实施载体,未来准备年产20万辆轿车、25万台发动机和10万台PG1变速器。
据王浩良介绍,“现在整个项目投资30亿元,项目全部消化到建成,大约需要100亿至120亿元。”
根据国内汽车行业2004年的排名,南汽列第11名,当年亏损总计超过3亿元。以其实力看,并无使用自有资金实现如此大规模投资的可能。王浩良亦不讳言“省市政府的支持”。
接近南汽的消息人士也透露,“王浩良目前仍为省管干部,南汽的重大决策均由省政府拍板”。另据上海本地媒体报道,江苏省长梁保华在对南汽的视察中,也曾对南汽MG项目作出直接指示:“现在需要组织力量快拆、快建、快出产品。”
据1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钢铁、汽车等11个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司长刘治同时透露,国家正在制订汽车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其中,“调整目前汽车产业的布局结构和生产企业组织结构”、“大力鼓励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首要的两条。
江苏省、南京市政府的身影频频现身于南汽购并、整合罗孚事件中,其背后是工业格局大调整的历史进程中,各地方政府为在未来中国汽车版图中夺得一席之地做出的最后的努力。□本刊记者 田启林 发自上海 本刊特派记者 何华峰 发自伦敦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