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外显符号,汽车具备将人们从一般人群中区分出来的功能。正是这种功能,车子也成了“面子”的工具。
刚买车的人,车钥匙也不会放兜里,到哪儿都往台上放,得让人看见。所以,先买车还是先买房,取决于文化,是经济学家和理财分析师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先买车还是先购房,对于初步成功人士,即大学毕业、工作三年左右的年轻朋友来说,我想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单用利率和收支来计算,不同的角度会给你不同的答案,但其实很不公平和准确。因为人不仅仅是经济动物。就像用数字是计算不出幸福的。我们对快乐的感觉是复杂细微的,即使福尔摩斯也不能分辨出,先买车还是先购房,哪一个更合适你。
贷款买房,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贷款买车,尤其是在房价攀升,车价下跌的时代,似乎有点不善持家的负罪感。但选择先买车的人,大多数不觉得后悔,哪怕贷款买也是如此!
有人对我说,买车的快感比购房大多了,我想这是实情。速度的激情和超越的快感,以及“招摇过市”的噱头,会反复诱惑和刺激你的神经。记得有一本书《格调》,它把“你开的车”、“你家的客厅”、“你最爱喝的饮品”、“你的言谈措辞”一道,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四大指标,而且认为:先买车,可以提升人们跨越时空、处理难题的能力,从而使其对人生的自信心显著加强,从而大大提升了其成为成功人士的概率。
毫无疑问,汽车可以明显为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相对于房子作为固定资产而言,汽车是流动资产,而且是能够带来极大流动性和效率的流动资产。汽车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使用者扩大活动半径,尤其是对踏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而言,倾其主要财力先买房的话,可能会面对随之而来的月供压力而捉襟见肘,会降低一贯的聚会娱乐活动的参与度;而如果先选购了一辆车,能在更大的活动半径内找到合作伙伴、社交对象以及类资源;在汽车的支持下,扩大了选择面、巩固了社会联络强度,从而提升了交易成功率、职业表现能力与社交沟通质量。在一次3914名受访者参加的满分为5分的调查中,受访者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提高购买方便性”、“提高生活自由度”等多项指标的认同度均在3分以上,就是很好的例证。
理性的另一面是感性,工作的另一面是社交。汽车增加社交活动半径,这一点相信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有了汽车,外出就餐的机会,访友的次数,参加社交活动的频率都增加了;交友广泛,见多识广,言辞谈吐也能更加自信。相比较之下,房子施于人类感性的影响就单一多了。立业成家,买房娶妻,这是颇为传统的价值观念,但成家之前先立业,汽车为立业带来更多便捷。曾有一位消费者对我说道:“先购房还是先买车的问题,我也考虑过,车子虽然是消耗品,但它可以方便拜访更多的客户,带来更丰厚的收入;购房压力太大,而且自己还年轻,不希望一所房子就把我的将来拴在这个城市。”(作者 徐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