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栗涛
“2006年天然气还要涨多少,我也不好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位参与这次天然气调价的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完这句话就挂了电话。
“这个事,课题很大,不方便说。”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一位秘书长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我最近会议很多,很忙,改天吧。”北京市燃气集团计划发展部一位姓冯的经理听了记者的问题后也匆忙挂掉电话。
对26日起全国范围的天然气价格上调,虽然行业内人士大多不愿发表评论,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研究者在对天然气涨价表示理解的同时,更多强调的是,除了关心价格变动之外,更应该关注的是天然气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完善。
天然气涨价有合理性
“天然气应该有所涨价,但会有一个分步上涨和调整的时期”,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洪认为,天然气涨价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全球高油价以及欧美市场高气价的拉动下,国内天然气价格不可能还保持原样;二是国际天然气的跨国贸易量不大,运输成本也很高,使得国内天然气价格承受着一定的外部压力,所以价格上涨有一定合理性。
金凯讯石化财经资讯液化石油气部门经理蔺轶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个人对天然气涨价是理解的,涨价可以激励我们对能源的节约应用。”他说,随着这几个月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一直上涨,国内天然气价格上涨也合情合理。
“天然气的价格在欧美很高,这体现市场的一种选择”,芬兰瓦锡兰电厂部全球总裁JaakkoEskola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天然气具有高热值、低污染的能源特性,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而天然气价格处在高位也反映了这种市场选择的需求。他认为,应该通过热电联产综合利用的手段来把天然气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居民利益受到一定保护
李国洪就未来天然气涨价趋势分析,“天然气价格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上涨,应该会有一个分步调整的阶段。”他还对记者说,国家采取分类分用户的定价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农用化肥和居民用气,事实上居民用气价格也一直比工业用气低很多。
蔺轶认为,从宏观角度上看,国家不仅要保护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利益,还应该承担一部分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最好能让企业和老百姓都平稳地接受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副作用。
有专家认为,不要只看国外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政府在天然气推广中的某些做法值得反思。具体问题在于,政府应该很好地规划天然气、煤炭和石油的各自比例,要考虑到我国的能源还是以煤炭为主的现实。
明确产业发展政策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未来天然气市场的目标是,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谁都可以随意加价”,李国洪认为,现在很需要把价格管理统一到中央,大体思路是围绕集权和理顺,先把地方的定价权统一收上来,再去理顺这些很不合理的关系。李国洪提醒说,决不能搞一刀切的全部放开,这样会使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的产业政策相矛盾,也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保护农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既定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邓郁松认为,“我们不要总是把眼睛盯在天然气价格的涨和跌,而应更关心是否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要关心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与天然气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否相一致。”
邓郁松说,现在真正应该做到位的是明确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没有发展目标也就缺乏统一的认识,目标明确以后对定价机制的争议就会随之减少。比如:第一,我国2004年天然气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不到3%,如果2010年要提高到6%,2020达到10%,怎样才能保证达到这个目标?第二,价格变化会对需求有很大的影响,未来我们希望天然气市场的用气结构是什么?如何通过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天然气的消费结构?第三,从中长期看,我国天然气资源不足,需要利用国外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能否与天然气供给来源的变化相适应?只有在明确这些基本目前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邓郁松建言,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天然气定价机制问题,完善的价格机制也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价格升降的问题,应该使这个机制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政策目标。
(相关文章见今日五版、六版)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