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美汽车业:寻求中国庇护 不如自我检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 08:27  中国青年报

  大行其道的日韩车是欧美汽车企业老总心中永远的痛,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希望欧盟充当一个“驱魔人”的角色,以解燃眉之急。

  未来10年,欧美汽车业的出路在哪里?这是时下那些亏损严重的欧美汽车厂老总们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当他们因为本国劳动力价格过高、巨额养老金支付困难而将未来10年锁定中国的时候,却因没有把握到好时机而懊悔不已。这两年来,中国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证实了这个处处都是机会的市场开始建立更强的防御机制,欧美厂商靠KD方式赚取高额利润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而日韩厂商对其市场份额的侵蚀,更令他们深深认识到了市场形势的严峻性。对于欧美厂商来说,中国市场就像个生死符,在这里站不稳脚跟,就有一命呜呼的危险。

  尽管很多欧美厂商羞于承认这一点,但他们不理性的做法却透露出自己所处的窘境。不久前,在欧盟总部,欧盟负责企业和工业的副主席费尔霍伊根公布了未来10年欧洲汽车战略“路线图”———《21世纪欧洲汽车业竞争力提高方案》,并特意将中国单独列出,称中国的市场准入标准是欧盟实施汽车战略“路线图”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费尔霍伊根说,欧盟收到欧洲汽车制造商们大量的投诉,对中国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十分不满,并决定向世贸组织起诉。目前,欧盟已经列举出中国的七大“罪状”:中国过分偏袒国内汽车制造商;对外资比例设限,外商缺少合资企业管理控制权;中国不公平对待进口整车,对国产化要求和关键零部件实行进口限制;中国与在华有大量投资的欧洲汽车业缺乏沟通;由于中方责任,双方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级别的合作不顺利;中方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存在严重问题;中方立法迟缓,给外商在华建立正常分销渠道和其他商业活动带来潜在困难。

  事实上,这七大“罪状”的提出已经酝酿了一年。今年1月,为了解决欧洲汽车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欧盟委员会与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成立了一个高层小组,负责起草《21世纪欧洲汽车业竞争力提高方案》。该方案看上去只与欧洲汽车有关,实际上是欧美汽车厂商的一个联合方案。据了解,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由宝马、DAF、菲亚特、曼恩、保时捷、标致雪铁龙、雷诺、斯堪尼亚、大众、沃尔沃、戴姆勤·克莱斯勒、欧洲福特和欧洲通用这13家汽车制造商组成。后三家显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三大厂商。因此,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刁难,欧美厂商都脱离不了干系。

  欧盟如此关照欧洲汽车企业,与汽车在欧洲国家的支柱地位不无关系。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欧盟汽车业为120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占欧盟工业就业人数的35%。此外,欧盟汽车业每年向欧盟纳税3460亿欧元。欧洲各国的汽车企业是欧盟的纳税大户,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已经进入中国,现在他们在中国吃不开了,欧盟不可能坐视不理。

  另有数据表明,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井喷”时,仅大众一家就占据了中国轿车市场份额的40%;而到了2004年,欧洲所有品牌的轿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降到30%,美国车只有10%,日本车一跃为23.7%,韩国车为7.5%,日韩两国轿车的销量加起来,已经超过了欧洲车。这让最早进入中国的欧洲企业感到难以承受,也让初来乍到的美国人心里不舒服。

  很显然,大行其道的日韩车是欧美汽车企业老总心中永远的痛。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希望欧盟充当一个“驱魔人”的角色,以解其燃眉之急。而一度成为“黑武士”的日韩企业,因为本土化做得好,包括发动机厂在内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及早在中国安家,为其省下了大量的成本。因此,不管中国如何偏袒国内汽车制造商,对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限制有多强,对日韩企业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

  还有一点就是地域优势,由于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毗邻,日韩企业并不急于将豪华车产品在中国国产。但欧美企业就不同了,豪华车厂商急于进入中国以减轻生产和运输成本,而中国对国产化率的要求,以及具有整车特征的零部件按整车进口关税征税的“苛刻”政策,让豪华车厂商除了获得廉价劳动力之外,得不到任何好处。而要说服欧美零部件供应商们到中国设厂,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在没有看到产品畅销之前,供应商们不会去冒险。

  事实上,中国对国外汽车企业已经算是相当照顾了,除了整车合资企业有一个50∶50股比的特别要求以外,对外资零部件厂几乎不加限制。中国实行的关键零部件整车认定政策,只不过是为了打击国外企业通过KD装车实现变相走私、牟取高额利润的行为,本身无可厚非。那些被日韩车打得措手不及,却顾影自怜的欧美企业,与其将问题矛头指向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不如多费些口舌说服配套厂家来中国投资。既然中国市场决定了他们的归属,何不冷静地考虑一下,如何在中国市场抢回被日韩厂商夺走的饭碗?

  欧盟负责贸易的委员曼德尔森说:“德国大众、法国雪铁龙和意大利菲亚特等欧洲企业积极参与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他们不应成为对其贸易地位进行人为限制的牺牲品。”这楚楚可怜的一段话,似乎是要提醒中国政府,那些最早进入中国的欧洲企业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功臣,在他们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扶他们一把,而不应该对他们加以限制,毕竟他们对我们有恩。

  果真如此吗?我们承认,早期进入中国的欧洲厂家确实带动了一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中国牟取了暴利。一个汽车总装线工人的工资,在美国是55美元/小时,在德国是30美元/小时,在中国则是1.5美元/小时。长期以来,欧洲企业在中国使用最廉价的劳动力,却卖着最贵的车,并利用进口整车和零部件税率的税差,以KD组装方式赚取高额利润,在带动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同时,也让它们沦落为没有科技含量的加工厂。如果中国没有自主品牌出现,没有日韩企业参与竞争,没有产业政策制定者高瞻远瞩,欧洲企业的这套生意经,肯定会在中国长期实行下去。

  现在欧美汽车企业不景气,欧盟责难中国,说白了是想让中国再次赋予欧美企业“超国民待遇”。不过,中国没有保护欧美企业的义务,指望中国发善心,救你于水火之中,不如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一下检讨。(本报记者 王超)

(编辑:张效铭)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