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
尽管徐平一直以来对外界保持低调,基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连不久前中央各大媒体组成的新闻采访团去十堰考察也没有见到他本人。但越是这样,越给他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2005年6月27日,一项决议让人们猜测已久的东风公司易帅问题尘埃落定——中组部领导在东风汽车公司干部大会上宣布: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任命徐平同志为东风公司党委书记兼任东风公司总经理。
至此,徐平接掌帅印,坐上了东风公司的第一把交椅。这位曾先后担任过东风汽车公司热电厂厂长、东风汽车公司工会主席、东风汽车公司载重车公司党委书记、东风汽车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等职务的东风“老资历”,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然而,徐平并没有给躁动的媒体提供太多的谈资,尽管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将近半年来,徐平似乎一把火都还没有烧起来。
一切真的如表象那样风平浪静吗?
——扩大合资合作?
徐平走马上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也许就是如何面对东风的合资合作。
然而,单单就东风与雷诺的合资合作,就足够考验徐平的耐性。甚至一个选址,从去年年末炒到今年年中,直至如今仍不知雷诺究竟花落何处。
日前,当记者就此事向国家相关部门以及东风公司询问时,回答仍是没有定论。尽管近日又传出河南政府横出一马,有关郑州日产又生变故,但分析人士认为,雷诺落地湖北几成定局。
有接近雷诺的消息人士透露,雷诺方希望轿车项目落地武汉,也许与三江雷诺的遗留问题有关。1994年,因同为军工企业并且之前有过合作,法国雷诺在湖北孝感与三江集团合资,组建了三江雷诺汽车公司,生产“塔菲克”轻型客车。然而一直经营不佳,三江集团最终选择退出。尽管三江雷诺运作失利,一切皆成为历史,但是这里的生产线依然具备极强的生产能力。作为当时在海外的一项重要投资,雷诺也并不想轻易放弃这块生产基地,借助东风汽车公司的力量使三江雷诺复活是他们的一个梦想。
从三江雷诺法方日前急于清算资产的行动来看,也许雷诺项目的结果不日将昭示于众。
然而,雷诺项目只是东风合资合作冰山之一角。2002年9月, 东风、日产50年长期合作协议在京签署,中国汽车发展史上最大的一宗合资案尘埃落定。业内普遍认为,东风与日产的合资为东风与雷诺的合资做了铺垫,这缘于日产与雷诺的渊源。众所周知,1999年,雷诺与日本第二大车商日产开始联盟,双方交叉持股。该年,雷诺收购了日本第二大汽车厂日产公司44%的股份,日产则持有雷诺10%的股份。2002年3月28日在交叉持股基础上,双方又设立了雷诺-日产有限公司,共享开发和生产平台,共用采购体系。2005年4月29日,随着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就任雷诺总裁兼CEO后,雷诺和日产就以更牢靠的联盟关系携手前进。作为东风与日产合资合作谈判的主要谈判人徐平,东风雷诺值得期待。
而有关东风的合资合作,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1992年5月,法国雪铁龙公司与东风公司合资建立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湖北武汉。进入新世纪,2002年10月25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签订了“全面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双方合资合同”的协议,追加资本金10亿元,使神龙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70亿元人民币。成立技术中心,引进两个全新的生产共用平台,全面导入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两个品牌的系列产品,使神龙公司从确立打造“中国家轿第一品牌”顺利过度到实施“双品牌”的经营战略。
扩大合资合作,似乎一直就是东风对外合资合作的一种思路。
而东风和本田的合资则始于零部件。所谓十年磨一剑,在整车合作之前,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已有10年合作历史,在合作初期双方就确定了按照“零部件、发动机、整车”三阶段发展的基本设想,1994年双方在广东省惠州市设立了“东风本田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轿车零部件;1998年作为广州轿车项目的组成部分,双方设立了“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雅阁和奥德赛车用发动机。在完成了零部件和发动机方面的合作后,东风与本田通过改组位于湖北武汉已有的中外合资整车生产企业“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一个整车合作项目CR-V车型。
然而,对于东风的合资合作,外界从来都是褒贬不一。
就神龙来说,之前外界指责神龙中方在产品的规划以及导入上并无多大话语权,市场经营不佳,车型匮乏。直至扩大合资合作后,东风公司在神龙汽车的股比由最初的70%回落到50%,不再拥有绝对控股权,产品也打上了雪铁龙和标致的车标,神龙推出的新款富康以及毕加索、爱丽舍等轿车后部的“东风标”也一并消失。尽管神龙方一再解释这是从神龙公司整体利益出发的结果,然而还是招致了一些质疑。
面对诸如此类的境况,要不要扩大合资合作,似乎成为摆在徐平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业内一位资深专家认为,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重组合作是大势所趋,没有什么企业能独立于这个趋势之外发展。借助外国著名汽车制造商,为我国的汽车制造提供一个先进的交流平台,这不算失策。中外合资合作是一个方向, 如何处理合资合作则是方法的问题,不能因为合资合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挫折,就否认这个方向。
然而,在现实中,如何走好合资合作之路,对于徐平来说,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借“合资”发展自主品牌?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
随着那场著名的“何龙之辩”开始,整个汽车行业刮起了“自主品牌”的龙卷风,且此风愈演愈烈,形势渐逼严峻。
而东风一直缺乏自主品牌轿车主打产品的现实,将成为徐平接印后的一个亟待解开的“心结”。
当然,东风立志创立自主品牌的乘用车,早已不是一日之工。尽管在轿车领域,东风的自主开发能力在先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见有大的提高,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风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其中,“东风小王子”、“东风新星”小型轿车的推出就是在该领域里零的突破。
然而,东风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小王子和新星的面世,并没有像东风原先设想的那样,让她在创立自主品牌轿车这一领域里扬眉吐气。区域性的销售和较低的产量难以形成大气候,只能说保持着没有销声匿迹的局面。坐拥着自主品牌载重车市场的大片江山,却在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上几度消沉,身为汽车行业的主力军,东风岂能甘为人后?
日前,记者在走访湖北省汽车产业的时候,坊间流传这样一个消息:东风公司将在年底推出新款自主品牌乘用车。
这难道就是徐平上任后出手的第一记重拳?
据一位接近消息源的人士透露,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三大基地分别是武汉工厂、新星车辆和山东荣成,生产中级、经济型、MPV、SUV一系列产品。
后两个基地尽管并不是十分出名,但是业内人士也有所知晓。早在2001年,东风所隶属的东风实业公司曾与山东荣成的中大汽车公司合资组建了山东荣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 “东风小王子”。此后,东风实业公司又通过对其下属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之后产生东风新星车辆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设在东风汽车的老基地十堰,生产“新星”。
神秘面纱最终罩在武汉工厂的头上。
据了解,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的生产基地有三块,即东风本田、东风电动车和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为外界所熟知的是,东风本田和东风电动车都只有一个生产基地,所以不存在“武汉工厂”的说法。而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则分别在武汉、襄樊两地建有工厂,通常被人们称为武汉工厂和襄樊工厂。据资料显示,武汉工厂成立于1995年2月,位于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26.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29万平方米。主要承担轿车零部件和总成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4大工艺生产。
那么,“武汉工厂”指的是神龙的武汉工厂吗?东风即将推出的自主品牌轿车会不会就是借助神龙的平台研发生产呢?
而神龙公司的一位人士斩钉截铁地否定了这个说法。“怎么可能呢?我们是合资公司,东风自主品牌轿车怎么会借用我们的平台呢?”而当记者表示想要参观生产线的时候,神龙却明确表示“现在不能参观生产线”,理由是正在改建、不宜参观。
一时间,迷雾重重。
但是,在东风创立自主品牌的思路中也许能找到一丝线索。
在今年年初,苗圩还挂帅东风的时候,就曾向媒体传达了一种观点:按照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自主品牌有两条战线要同时并进,第一条是合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要不断增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自己的研发能力,要立足于本地化开发自己的产品,也不排除在这些产品上使用本地化的品牌。第二条是同时鼓励中资企业、合资公司不断培养研发的队伍、增加研发的投入、开发自己的产品。
苗圩离开东风仅仅半年时间,打造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消息就在坊间流传,是苗的方略,还是新任老总徐平的手笔,已经不再重要。关键是东风的思路是什么?
有专家认为,东风在全面展开企业重组、实施多元化国际合作、推动各合资项目战略展开的同时,应积极酝酿强化投融资功能的新举措,着手研究和安排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的技术来源、底盘资源和车型开发等。而目前据消息人士透露,东风公司各位高管正在为东风上市问题积极奔走,以便融资来为创立自主品牌轿车做准备。
一位熟知东风的业内资深专家也表示,“如果有现有的平台,为什么还要一切都从零开始做?”
当然,这一切都还只是雾里看花。东风自主品牌的轿车会不会借力合资平台,将在哪里研发生产,这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也许只有等待东风推出自主品牌轿车之后,真相才会大白于天下。
——协调发展
正值“十一五”启动时期,面对东风公司这个庞大的机构,徐平任重而道远。
一位熟知东风的业内专家坦言,东风要协调发展,除了要处理好合资合作和自主品牌两个大问题之外,目前徐平至少还面临三个微观层面的主要问题:产品、机制体制和管理。
产品的升级换代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车型老,产品单一,曾经是东风的一块心病。“富康车在大街上跑了这么多年,还在跑,什么时候能有价格适宜又比富康车更高级的车,我们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武汉的一位出租车司机这样对记者说。当然,这个问题正在改观。
在标致307项目启动的时候,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刘卫东就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神龙公司产品升级换代正式开始,也标志着神龙公司从制造工艺到销售服务都已实现与国际接轨。
另有消息称,明年标致206也将下线。而东风日产的蓝鸟、阳光、天籁,东风本田的思域也都已经或者即将大量推出。
产品的结构调整也不容忽视。有专家分析,东风公司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产品结构调整的过程。在早期,我国汽车行业的老大分别是一汽、东风、老重汽,而如今上汽崛起并跻身前三甲,老重汽却日渐式微,引起这种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卡车和轿车关系的调整。当年我国的汽车中,90%是卡车,轿车的比例非常小,现在的卡轿数量之比则变为6:4。然而尽管东风这几年一直保持着三大之一,但与上汽、一汽相比,数量还期待做得更大,质量还期待做得更强。
在机制、体制方面,据悉,早在1999年,东风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构建了规范的三级管理体制。东风作为母公司,负责对公司的战略规划、资产经营和生产经营调控进行决策;二级单位为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利润中心;三级单位为生产经营基础单元,作为成本中心。实现新的管理体制后,人员得到大量的精简。在此基础上,2003年7月,东风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惯例,再一次进行体制与机制的深刻变革,搭建起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框架,使总部的职能实现多个转变。
同时,东风继1999年在襄樊成立襄樊管理部对辅业进行成功剥离改组之后,又于2002年成立了十堰管理部,管理十堰地区的东风辅助业务。辅业按照国家八部委下发的[2002]859号文件,循着“主辅分营、政企分开、管运分离、整体改制、分业改组、深入改革”的步骤,逐步走向市场、走向社会。
虽然如此,要完全完善和理顺经历了国企改制、大范围合资合作、力谋上市等变化之后的新的现代企业制度关系对于徐平来说仍然重担在肩。
在管理方面,一系列的合资重组,带来了合作伙伴的管理方式。记者在东风各个公司走访的时候,了解到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管理经验。
如“东风有限”推行了QCD(质量、成本、交货期)改善、CFT活动(跨职能团队)、KPI考核、量化管理、财务统一管理等活动;特别是在全体员工中推行的QCD和KPI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各单位员工的经济算账意识和改善意识大大增强,企业的运营效率、运营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和改善,产品品质越来越好,市场赔偿率大幅下降,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据统计,2004年“东风有限”仅通过QCD改善就降低成本10%左右,其中材料、技术降低成本达4946万元。
神龙公司则积极推行P2+2计划,即实现成本削减20亿元及库存占用资金下降20亿元的目标、提高国产化率等。东风本田今年也在企业内实施dhc降成本工作,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然而,如此多的管理模式以及成功经验,是不是应该在东风的各个公司之间相互借鉴推广,以实现合资合作效益最大化呢?
面对上述问题,徐平该如何做到协调发展?也许他心里已经有一本帐。
今年六七月份,徐平甫一上任就表示,对东风公司今后的工作,要坚持四个“不动摇”。
一是坚持“融入发展,合作竞争”的既定战略方向不动摇。二是坚持“做强做大,优先做强”的发展策略不动摇。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改革不动摇。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不动摇。
据东风公司的内部人士描述,徐平是一个表面看来性格内敛温和,内里实打实的强硬派,东风的发展值得期待。(吕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