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限速与反限速 警察与司机上演猫鼠大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 08:52  京华时报

交警正在用测速仪监控过往车辆

  北京交管部门从上月底开始在全市各条高速公路及一些主要路段投入移动雷达测速设备严惩超速。然而,即使是移动雷达测速设备,对于一些车主来说可能也属形同虚设。记者本周调查发现,北京市场上雷达提醒装置开始公开销售且销量可观。交管部门对使用此类设备明确表示反对,但尚无相关法规能对此进行限制。很多车主对于限速颇有微辞,但相关试验显示,车速过高带来的危险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

  临近年底和年初的交通高峰期,交管局加大对超速的处罚意在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然而不承想交管局的这一纸命令却带来了反限速产品的热销。特别是北京市场,一度被认为是禁卖品的限速提醒器目前却处于热销状态。北京交通正在上演一出猫鼠大战。

  雷达提醒产品北京热销

  限速提醒器热销

  上周四有读者反映,北京市场已经能够很方便地买到限速提醒器了。随后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几大汽车配件市场,在现场发现,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限速提醒器开始公开销售,品种多,价格各异,俨然一副卖方市场的架势。

  在四元桥汽配城一家较大的配件饰品店里,记者见到最多的是一款日本生产的“太阳能增强型反测速雷达(CX-365)”,外包装盒上全是日文,探测器是一个呈扁平状的方盒子。销售人员介绍这个品牌的测速提醒器可通过太阳能和电源充电使用,只需要在行驶时打开探测器,当前方1000米范围内出现雷达测速器时,探测器就会发出警示声或灯光提醒。一位销售人员悄悄告诉记者,这款CX-365限速提醒器目前销售火爆,他们店每天至少要卖出去5台到6台这种限速提醒器。四元桥汽配城另一种常见的限速提醒器就是一种直插点烟器上的火柴盒大小的提醒器,售价在200元以内,技术含量低,其对所有感应到的频率都会有报警。

  相比于汽配城,汽车精品店的限速提醒器更显高档。在月福的汽车用品销售店里,销售人员向记者力推台湾品牌“征服者”限速提醒器,销售人员介绍,征服者有语音提示,GPS定位并带有电子指南针,不光能检测到交管局安装的自动雷达测速器,就连交警临时出动的雷达测速器也能检测到,价格高达3980元。

  价格极其混乱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有三种类型的限速提醒器:一种是直接插在点烟器上的火柴盒大小的提醒器,这种提醒器一般为国产,售价在200元以内,对所有感应到的频率都会有报警;另一种就是国外较低端的限速提醒器,售价在600元到1500元左右,销售人员介绍这类产品会将银行等公共设施的摄像头忽略,专门对测速雷达进行提醒。第三种就是2000元以上的高端产品了,据介绍,此类产品带有GPS定位和语音提示。

  虽然每个档次的产品有一个基本的价格区间,但实际上每款产品的售价却极其混乱。同样的一款日本产品CX-365在爱义行的售价为680元,在月福的售价却高达1480元,价格翻了一番。同样的这款CX-365在四元桥汽配城的各个配件饰品店的售价也不一样,最高也相差400多元。

  这种差价现象发生在记者看到的每一款限速提醒器上。一名销售商表示,之前限速提醒器的销售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在媒体的曝光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的干预下,此类产品基本属于“见光死”,一些购买欲望强烈的消费者能买到就不错了,很少会在乎价格,所以定价很混乱,能坑就坑。

  尚无相关管理规定

  “很多商家注意到这块市场的暴利,从代理节油器转而代理限速提醒器的商家大有人在。”北京一家汽车精品店的总经理告诉记者,“交管部门加强对超速的惩罚捧热了反限速市场,以前暗箱操作的限速提醒器买卖移到了幕前,并且在超速罚款扣分乃至吊销执照的压力下,车主也越来越对此类产品表现出青睐。”

  这一点可以从调查中得到佐证,本报联合新浪汽车频道这周对超速提醒器所做的调查显示有44.21%的消费者表示可以试一试限速提醒器。

  而对于车主使用限速提醒器,交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反对。他表示,使用限速提醒器只是对车主有一个提醒,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超速行为,因为超速造成的安全隐患并未能消失。另外,从安全角度出发,车主使用限速提醒器这种对自己和他人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当受到处罚。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相关规定出台,对这类产品的使用和管理也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

  相关规定

  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当速度越快的时候,视野就越狭窄,不容易发现前方的异常情况。而夜间由于视线不好,驾驶者又往往处在疲劳状态,一旦超速就更易发生交通事故。

  超速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新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同方向画有二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城市道路最高时速为70公里,封闭的机动车专用道路和公路最高时速为80公里。

  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正三轮摩托车、轻便摩托车在道路上行驶时最高时速为30公里。

  附载作业人员的货运汽车、全挂拖斗车、运载危险化学品的货运汽车、二轮摩托车、侧三轮摩托车和铰接式客车、电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时最高时速为50公里,在封闭的机动车专用道路和公路上行驶时最高时速为60公里。

  试验表明超速驾驶危险巨大

  11月16日,大陆汽车俱乐部(CAA)与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ACL)进行的道路安全试验结果表明,当试验车速提高1倍时(如,从40km/h到80km/h),紧急制动所需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左右(从8m到18m))。

  CAA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很多驾驶员在“超速驾驶”问题上存在严重误区。其中,有66.95%的驾驶员过高估计自己的驾驶技能;有45.66%的被调查者过高信任车辆先进的电子系统以及机械系统。此外,很多驾驶员在关于刹车距离的问题上没有正确明晰的概念:有66.67%的被调查者认为湿滑路况下100km/h的速度的刹车距离只需要10米。

  事实上汽车不可能在踩下刹车时瞬间就完全停下。试验显示,在干燥路面的情况下,驾驶员在离行人12米处踩下刹车时,如果此时的车速低于60km/h,则可以避免与行人相撞;如果车速达到80km/h,车就会与行人相撞,而且,这一速度足以把行人撞出很远,驾驶员也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湿滑路面的情况下,驾驶员在离行人13米处踩下刹车时,如果驾驶员的车速低于60km/h,则可以避免与行人相撞;如果车速达到80km/h,车就会与行人相撞,而这一速度足以造成很大伤害。

  特别提醒

  -紧急情况下刹车过程需要感知和反应的时间

  司机发现危险直到做出刹车这个决定需要一定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汽车已经走出一段距离。根据来自大陆汽车俱乐部的母公司澳大利亚IAG集团的数据显示:一般情况下,车况良好的汽车若以60km/h的速度行驶,在司机发现危险或者紧急情况后,踩下刹车前所走过的距离为26米左右。

  -行使速度越快,碰撞得越厉害

  据IAG集团提供的实验证明显示,当车辆以50km/h的速度发生碰撞时,相当于车辆从3层楼坠落到地面,而当车速提高到100km/h,楼层高度将会变成12层。这种情况下,相信没有任何车型可以保证其内的乘员完好无损,控制好脚下的油门,不仅是为了别人的安全,更是为了你自己的安全着想。

  -驾驶员曲解ABS系统的准确意义

  ABS是为了保证在紧急制动过程中,驾驶员可以控制车辆进行转向等操作,在湿滑路面上,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下降,制动力稍大就会发生车轮抱死,这时ABS系统会使车轮重新恢复滚动状态。而在制动距离上面,ABS系统不会作出什么贡献,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带有ABS系统的车辆制动距离反而会延长。

  网友观点

  本报与新浪网联合调查的同时,读者和网友纷纷以留言和邮件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大部分读者认为应该加强对酒后驾车的管理以及优化道路设计,以下是部分网友和读者的精彩观点。

  -要肆意违法的人,不可能因为没装电子狗(限速提醒设备)就不敢违法;能自觉遵守法规的人,也不会电子狗没叫就会去违法,毕竟生命是自己的。即使存有那种恶意违法心态的人,至少在电子狗叫唤的路段上不敢违法,在这些路段上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应该与管理者的初衷是相符的。(读者ac1553)

  -综观天下什么都在提速,网络在提速,火车在提速,生活水平一天一个变化,我们的道路也在一天一天加宽改建,反而只有汽车限速,可是我们大多汽车厂家生产的车经济时速是90km/h,限速80km/h是不是和我们现在提倡的节约型社会相悖啊?(新浪网友)

  -记得有个地方辅路进主路的入口限速80公里,但进到主路50米左右,还有一个牌子,上面清楚地标明限速50公里,这样如何不超速?从限速标志开始到结束,整整5公里,这其中至少有一个测速雷达,不成超速重灾区才怪。(新浪网友)

  近七成车主有过超速驾驶经历(调查结果)

  在本报与新浪网汽车频道联合进行的北京交通限速调查中,截至本周二,共有五千多位网友参与了调查,其中就有近70%的网友有过超速行为,而在城市快速路上的超速行为占到一半以上。对目前市场上热销的反测速装置七成以上的网友听说过而自己并未使用过,仅有8%左右的网友使用过,这说明这类反测速产品的使用范围并不算太广。但值得注意的是四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使用反测速产品也没什么危害,这与交管部门的坚决反对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投票结果

  文 本报记者 鄂佳 江云花  摄 本报记者 张迪

(编辑:张效铭)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