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比销售真相揭露:相互为托的竞争游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9:35  新浪汽车

  普通消费者往往把“货比三家”视为购物的一条真理,习惯于比较和选择。随着车市竞争加剧,汽车商家把握这种消费心理,适时推出相应营销模式来迎合,称为“对比销售”。

  近日,东风日产的一些经销商4S店抛出了“对比销售”活动,在推销颐达轿车同时,将“竞争车型”凯越伊兰特花冠等一同展示,供对比试乘试驾,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车。不仅东风日产,此前已有其他汽车品牌个别经销商尝试过类似“对比销售”。

  作为消费者的“对比”是一种筛选和甄别,本能地探求商品应有的市场价值和个人真正需求;作为商家的“对比销售”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而是完全出自商业目的一种有预谋、有策略的营销手段。

  车市竞争的温度计

  汽车对比已成为当前车市的一个常态。新车上市厂家会考虑如何盖过对手车型,汽车网站常搞些同档次车型技术数据、配置等比拼,报纸喜欢作些热点车型消费指南以吸引眼球,汽车杂志常进行一些对比测试一争高低,车迷们常聚在一起说这车品那车,等等,这些都是在对比。还有,把国产车和进口车相比,把欧美车系与日韩车系相比,新款和老款相比……汽车对比较可谓无处不在,而作为营销模式的汽车“对比销售”则是汽车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几年前,“老三样”霸占市场,车型少,挑选余地不大,缺乏“对比销售”前提;两年前市场出现“井喷”行情,汽车供不应求,提车要排队等候甚至加价,商家不需要“对比销售”;如今,市场上车型越来越多,车型细分越来越明确,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比销售”顺势而生。在某种程度上说,“对比销售”是我国汽车市场竞争程度的一支“温度计”。

  对比是汽车销售中一个环节。很多汽车专卖店悬挂有不同竞争车型图表,销售人员在“劝购”中也少不了拿车型对比来说服顾客,不同商家之间也会有价格或者服务对比……其实,“对比”一直伴随汽车销售,“对比销售”营销则是这种形式的延伸和发展。

  “王婆卖瓜”的汽车版本

  有人说,商家将对手产品引进“家门”,把不同车型搬到台前进行“对比销售”,真实、直观、感性,可以让消费者在较短时间里更加全面地了解同类汽车产品的性能,为最终购买决策提供帮助,也省去了不同品牌之间奔波的劳顿。如此看来,“对比销售”如同一个天平,让消费者去衡量。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并非如此美好。商家做“对比销售”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彰显自己实力和优势,而不是帮对手卖车,这是最基本的商业规律,毋庸置疑。因此,“对比销售”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

  首先,与谁对比很关键,换句话说把自己划入哪个阵营很重要。譬如,前面案例中提到的颐达轿车,是一款今年刚上市的新车,而与之对比车型伊兰特、凯越、花冠等都是当前市场风头正劲的畅销车型,是中级车的典范。伊兰特、凯越、花冠是否将颐达作为竞争对手呢?不好下结论。如果颐达和伊兰特、凯越、花冠不是一个“重量级”车型,颐达则有“抬高自己,贬低别车”之嫌。由此看来,自己选“竞争对手”进行“对比销售”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对消费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如何对比是道关,要在对比中实现客观公平“真的很难”。汽车如人,一车有一车的风格。外观和价格一目了然,各有所爱,各有所图,姑且不说,而对比的往往是车的性能,安全性、舒适性、操控性、动力性等很复杂,短暂试驾难分性能高低,况且当前也是汽车初步进入家庭时期,大部分人对车并不了解,基本知识匮乏,还需要商家专业讲解。销售人员会不会趁讲解之机强化自己车型优势,削弱对手车型呢?笔者专门做过调查,大部分人都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爱”,毕竟吃的就是这碗饭

  相互为托的竞争游戏

  “对比销售”虽然受到质疑,不但不会消失,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蔓延,成为车市的一种常规销售模式。为什么呢?

  中国有句俗话:“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在某种环境种中往往起到良好促销效果。

  先讲一个事例。日本小汽车投放国际市场之初,美国、德国汽车已在国际市场先后称霸,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日本人发起了低价“对比销售”战术。当时,美国人根本没有把日本车放在眼里,当日本人到美国进行市场推广时,被嘲笑只会模仿别人不会有新花样,日本人并不动怒,降低车价以不亏本为准,劝说美国人试买、试用。看到比同类产品便宜许多,很多人抱着试试心理购买日本汽车,几年后发现日本车虽然价格低但性能质量并不差,经过几年努力,日本汽车终于打入世界汽车市场。在这里,“对比销售”是一个消费引导过程,通过对比显示自己的价格优势,赢得消费者青睐。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一个纷争时代,车型只会更多,竞争只会更激烈,一款车想出类拔萃并不容易,优势只能是某一方面的、暂时的,也仅仅针对某些车型而言的,要突出自己就只能在对比中显现,因此,“对比销售”将更常见、更普遍,形式也将更多样。

  作为一个消费者“尽信不如不信”,商家对比也好,推荐也罢,就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最终还要靠自己判断取舍,多看几家“对比销售”车型,多听几家对比讲解,也许就有满意的答案。

  红花因绿叶更美丽,绿叶因红花更可爱。说到底,“对比销售”不过是车市一个相互为托的竞争游戏而已。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刘士剑)

营销十记——对比销售
你认为对比销售对消费者购车的影响是

正面影响。消费者在一家4s店就可以货比三家,省时省力。
负面影响。商家的对比未必公平,一定程度会误导消费者
不好说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