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汽通用五菱合谋微车霸业 2010年产能50万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 08:06  中国青年报

  随着上汽通用五菱东、西部工厂的改造提升,其生产能力将从目前的30万辆扩大到2010年的50万辆,其中有15%的产品用于出口,企业已经开始朝着国际化目标迈进。

  上汽通用五菱合谋微车霸业

  从生产基地的扩建、零部件配套的完备到东西布局的形成,从产业升级、产能扩张到国际化战略的实现,过去三年来一轮轮充满商业魅力的闪电战,在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眼中,无疑是一套充满美好回忆的剪影。11月18日,沈阳在上汽通用五菱总部所在地广西柳州迎来了三位重要人物———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虹、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甘文维和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世纪。

  沈阳明白,少了他们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这场合资公司的三周年庆典就不够完美,因为这个仅用三年时间就迅速壮大的企业,是上汽、通用和五菱三方合力创作的完美作品。而今,这个作品所显现出的标本价值,又一次证明了其首创的“中中外”合资模式的成功。正如沈阳所说,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战略资源,而上汽通用五菱的战略资源来源于三个优势互补的股东方,只有站在由三方构建的巨大资源平台上,才能如此轻松地进行跳跃性创新。

  在这一天,上汽通用五菱还有两件喜庆的事情:一个是上汽通用五菱西部工厂全面联动投产,一个是今年第30万辆车下线。

  西部工厂可以使上汽通用五菱实现乘用车和商用车混流生产,一期工程的完成,可为上汽通用五菱年净增产能18万~20万辆。今年6月,上汽通用五菱成功完成了对青岛颐中运输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的收购,到2006年,该生产基地的年产能将达到6万~7万辆,2010年达到30万辆,并预留扩充至5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同时,发动机工厂也已动工建设,预计2007年完成一期工程,届时将达到年产3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随着第二期、第三期工程的实施,产能将扩充至年产50万台以上。

  事实上,今年一系列的并购扩张行为,都是为突破产能瓶颈而做的重要部署。目前,上汽通用五菱的产品主要由五菱商用车和乘用车Spark组成,前者是商用微车市场的明星产品,其当家花旦五菱之光,上市一年销售量即达到7万辆,去年产销突破11万辆,今年单月销量截至目前最高纪录已突破1.8万辆,创造了一个微车新品上市速度和增长速度最快的纪录,迄今无人打破。后者是通用雪佛兰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标志产品,从去年上市至今,由于进口发动机供应跟不上,整车产能也严重滞后市场需求,造成货源严重不足。陈虹表示,发动机工厂建成后,Spark供应短缺的现象将会画上个句号,而上汽通用五菱其他微车产品也将陆续发布。“微车行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规模和成本,而就规模而言,须达到30万辆才能在国内微车领域占据一定的成本优势。”沈阳告诉记者,2002年,上汽通用五菱的产销量是14.9万辆,第二年飙升到18万辆,第三年达到23.5万辆,今年1至10月为268946辆,预计全年会突破33万辆。2003年,其销售收入只有37亿多元,今年则有望突破100亿元大关,市场占有率也从18.8%跃升至30%以上。

  通用董事长瓦格纳表示,上汽通用五菱已成为通用汽车全球制造体系的重要一员,其发展远远超出当初最乐观的预期。在通用亚太地区会议上,上汽通用五菱作为贡献区域的最重要企业被奉为上宾。而在三年前,通用在这个位于西南边陲的小厂只投下了1亿美元,仅仅是其投资上海通用的十五分之一。这曾是一个不难让外界信服的选择,毕竟以别克品牌在中国的名气,没有人怀疑通用会在中级车市场上大干一场。投资微型车,在业内看来,不过是通用留的一个后手。尽管通用只为上汽通用五菱贡献了一款Spark,多少显得有些诚意不足,但其投下的34%的股份,如今却是洛阳纸贵。难怪瓦格纳要慨叹,“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在上汽通用五菱成立之初,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曾提出设想,在几年内将其做成微车领域的老大。对于这个起步于地方的小企业,要成为“通用全球制造体系运行和小型车制造的样板工厂、行业的标杆”,通用和上汽技术管理血液的输入,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肩负重大使命的沈阳,其心中的危机感可谓如影随形,但这几年来攻城略地,沈阳已练就了一双快腿,势力扩张极为迅速。在微车销售大省山东,上汽通用五菱的市场占有率从2003年的22%提升到现在的39%,增幅达到17个百分点;河南五菱市场占有率从三年前的14%增长到现在的33%。在沈阳的“营销版图”上,三年累计增幅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的区域不下十个省份。

  随着上汽通用五菱东、西部工厂的改造提升,其生产能力将从目前的30万辆扩大到2010年的50万辆,其中有15%的产品用于出口,企业已经开始朝着国际化目标迈进。成为中国微车市场的领头羊,仅仅是其宏伟战略的一个开端。

  本报记者 王超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