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始于2001年,今年是最后一年,在这五年中,自主发展并不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主题,却已经为“十一五”汽车规划凝聚了核心力量。
在争论中寻找方向
经过多年谈判,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开始加快。一方面这给中国带来高速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某些脆弱的民族工业一击即溃。
汽车的“十五”就是伴随着对WTO的适应和应对度过的,对是否需要自主发展、能否自主发展、怎样自主发展的讨论贯穿始终。
2001~2003年是富有戏剧性的几年,人们由对中国汽车业入世后将不堪一击的惶恐,到发现汽车市场非常规性增长而欢欣鼓舞。但很多繁荣是由“外国血统中国制造”主导的,中方没有核心技术、缺少有竞争力自主品牌的现实并未改变。有人认为“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也不错,中国可以走巴西之路;也有人奋力反击,如此下去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仰人鼻息的汽车工业不可能真正强大,应该学韩国。争论一度势均力敌。
在寂寞中自主探索
与此同时,在热点之外,一些事情于“十五”之初悄悄发生着。
1997年成立的奇瑞汽车公司一经创业就抱定了做自主品牌的目标,经过几年艰难探索,于2001年与上汽结下了“姻缘”,为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2002年就进入了国内轿车产销八强。
2001年,民营汽车企业吉利终于获得了轿车生产的“准生证”,开始以一种另类姿态实现打造自主品牌的梦想。
哈飞通过与平尼法瑞那几年联合开发所积累的经验,不仅将中意卖得热火朝天,还在2002年的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开发的民意车。
沈阳华晨汽车2002年推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档轿车中华,其优雅圆润的造型很快获得了消费者认同。
老自主品牌红旗于2002年率先推行“管家式”服务,使红旗销售满意度当年在全国轿车市场16个品牌中排名第二,用户满意度综合指数名列前茅。
与轿车的热闹相比,商用车略显寂寞。不过寂寞造就了商用车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特点,现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自主品牌占绝对优势,成为欧洲商用车的“滑铁卢”。
很多人此时看到了自主品牌的发展态势并意识到要鼓励自主发展,本报于2002年推出了“自主开发五大模式”系列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不可回避,“十五”之初,多数自主研发的产品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企业的产品有模仿痕迹,与世界先进水平比,技术相对落后,一些车还存在不少小毛病,商用车也没有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车的能力,但这些企业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必受制于人。
在发展中获得认同
“十五”之末的今年,认识尚未统一,“何龙之争”刚刚发生。同时,自主品牌不断发展,事实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对其表示认同。
消费者也日趋理性,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国内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去年的10.5%提高到目前的26.35%。今年的上海车展上,自主品牌成为关注热点,产品越来越丰富。
“出口”也在今年成为关键词。吉利、奇瑞、长城、宇通、金龙等,一个又一个订单,给自主品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此外,吉利参加了今年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第一次亮相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车展。
成就来源于技术进步。“十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上取得了突破。2003年底,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四气门大功率重型汽车柴油发动机奥威在一汽下线,我国内燃机开发水平跃上新台阶。
今年3月,奇瑞发动机二厂生产线启动,全球销售的奇瑞汽车将陆续装配镶嵌有奇瑞动力标志的发动机。
与此同时,在去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表示支持自主发展,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表态,强调要“自主创新”,并开始在实际行动上支持自主品牌: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刚刚与奇瑞签订了采购协议。
奠定基础 探索新途
自主品牌在“十五”期间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并不强大,专家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将成为主题。
“十五”不仅为下一个五年积累了自主发展的技术经验和市场经验,更积累了人才。看到自主品牌企业的自强不息,国内汽车业的繁荣,一批在世界顶级汽车企业积累了经验的汽车精英开始回国圆梦,并且大多选择了致力于搞自主研发的企业。
另外,自主发展进入多元化时代,上汽、南汽等企业并购了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国公司,希望借此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虽然是否要发展自主品牌的争论依然存在,自主发展之路尚充满艰辛,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本报记者 胡轶坤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