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痛定思痛看汽车自主品牌研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08:13  东方网-文汇报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是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20 03年底,中共上海市八届四中全会就审议通过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确立了科教兴市的战略。而创新,也是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核心问题。

    从1993年到2002年,上海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上升到53.0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5.45%提高到23.4%。但是与此同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这是因为,这些科研成果都是由超高强度的投资带来的。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并没有构成这一轮科技进步的内核。

    上世纪70到90年代,东南亚和拉美各国都曾经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各领风骚,但最终分别陷入金融危机和“拉美病”的旋涡。原因何在?正是因为忽视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始终无法摆脱在跨国公司垂直分工中的低端身份所致。

    中国汽车:跛足的巨人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已有各类生产企业5800多家,总资产已超过万亿元。2004年国内汽车产量达到507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已达1100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2700多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已从“九五”末期的不到1%,上升到接近2%。到2010年也就是汽车“十一五”规划末期,我国汽车工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2.5%。

    中国汽车产业界的绝对主力合资企业,走的是一条“引进、模仿、吸收”的道路,真正具有原创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技术和产品很少。在以前,国内市场相对封闭,这种技术模式在国内市场竞争就够了。但如今,经济全球化大步向前,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个时候,单纯依靠“引进-吸收”的技术模式显然不行。

    人们常说,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中国是汽车的消费和生产大国,但是还停留在做产品的初级阶段。不要说研发技术标准,连真正的中国品牌都少之又少。在汽车的三大件底盘、发动机、轮胎中,底盘和发动机技术始终过不了关。更不用说中国汽车在国际上能够有多大的竞争力了。

    而且随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一步降低,中国汽车日益进入国际市场,也势必使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纠纷呈上升趋势,一些世贸规定中的不利条款的影响就逐步发挥作用。

    创新补短板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界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市场越繁荣,对于中国汽车未来的忧思也更深。因为世界上有拉美和巴西的前车之鉴:中国会不会像拉美一样,成为世界的汽车生产车间?

    国内一些有志之士,已经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并尽力在弥补中国汽车产业的这块短板。近三年来,中国的自主品牌已经从无到有、从市场份额5%到20%、从国内无人知到走出国门,证明了中国汽车的前途在于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的品牌、技术和知识产权。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国际巨头“6+3”悉数来到,留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自己品牌的空间已经不大,像上世纪末的那种依靠粗放型的投入来拉动增长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而从各个合资外方的情况来看,目前市场下滑处于困境的企业,也大多在研发和创新上存在着投入不足的问题。随着竞争者的日趋增多、再加上消费者的日益成熟,中国汽车特别是自主品牌,要想继续在未来竞争中立足并得到发展,就必须加强在技术和研发上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中国汽车在技术上的落后形象,从而真正改变中国在这种国际分工上的不利地位。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能源日益匮乏的今天,新能源车成为汽车巨头们未来的一致发展目标。一般认为,在传统汽车领域,我国汽车产业距国际先进水平约20年左右。但在新能源领域,我们的距离只有5年左右,中国汽车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大研发投入,这样才能迎头赶上。(文/郑海阳)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