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供应紧张,油价一升再升,能源问题不仅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老百姓热议的话题。我们究竟如何应对这一难题,破解能源紧张的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吉林省乙醇燃料的生产以及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情况,从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缓解能源紧张的途径和希望。
石油资源紧张呼唤可再生能源
近年来,石油资源日益紧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吉林燃料乙醇项目被提到了国家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议事日程。
2001年上半年,国家批准了以玉米为原料的吉林燃料乙醇建设项目,其年生产能力达60万吨。这一项目分两期建设,当年9月22日,一期工程年产燃料乙醇30万吨工程正式启动。经过近3年的努力,项目于2003年8月底建成并开始投料试产,年底基本具备了达产能力。一期工程总投资20亿元,由中国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粮食集团公司和中国华润总公司共同出资,由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经营。
从此,可再生能源———乙醇汽油在我国变为现实,也无可置疑地成为我国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成果。
多管齐下保燃料乙醇生产
燃料乙醇生产成本高,特别是在早期生产过程中,人们对它还缺乏认识,市场还没有打开,生产装置只能低负荷运行,所以成本高得惊人。为此,一方面,吉林省政府采取封闭推广等措施,提高销售量,另一方面,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优化工艺技术条件和设备性能,并采取“间歇式生产”降低消耗,以分季采购降低玉米原料采购成本,使燃料乙醇的单位制造成本由2003年的每吨4712元左右降到目前的3820元左右,降幅接近20%。
同时,国家从实施能源战略的长远目标出发,也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给予大力支持。2004年6月,《财政部关于燃料乙醇亏损补贴政策的通知》正式下达,分年度明确了补贴标准,从2004年到2008年每吨补贴分别为2736元、2395元、2054元、1373元和1373元。这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保护措施和技术措施,逐步降低了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运营风险。
2004年,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负荷从50%上升到90%,全年赢利1100万元;今年由于油品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企业效益一路上升,到7月份,已实现营业收入11.86亿元,其中仅主营业务收入就达到7.41亿元,实现利润1.06亿元。吉林燃料乙醇生产已走出高风险区。
乙醇汽油推广形势看好
乙醇汽油推广使用之初,由于组分油质量不合格,导致乙醇汽车油耗偏高,再加上用户对乙醇汽油还持怀疑态度,所以推广工作十分艰难。经过对乙醇汽油组分油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了乙醇汽油的质量,特别是2004年10月后,吉林在全省开始对乙醇汽油实行全品种封闭推广,同时在今年又加大了在辽宁等地的推广工作,销售量迅速上升。
来自吉林省乙醇汽油工作领导小组的资料表明,自2003年11月中旬到今年8月底,全省封闭推广乙醇汽油653天,销售量达到130多万吨,平均日销售量达1997吨多,平均市场覆盖率81%,特别是今年1—8月份,销售量就达到58万多吨,日均销售量2430吨。全省乙醇汽油市场运行平稳。
目前,吉林燃料乙醇企业的生产运行平稳,平均每天生产燃料乙醇850多吨,基本达到满负荷。截至今年8月底,企业累计生产燃料乙醇35万多吨,累计销售变性燃料乙醇34万多吨。有关专家认为,随着乙醇汽油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用户对乙醇汽车油耗偏高怀疑的消除,销售形势还将日益看好。
乙醇燃料带给我们什么
今年夏季,国内部分地区出现了汽油市场供应紧张和限量销售的情况,但是,吉林省由于推广乙醇汽油,有组分油资源做保障,乙醇汽油的供应和销售未受明显影响。有关专家认为,随着石油资源紧缺程度的增加,燃料乙醇作为以玉米为原料的可再生能源,无疑给我们带来缓解能源问题的希望,同时对农业也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2003年8月投产以来,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收购玉米47万多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民卖粮难、增收难的问题。由于燃料乙醇生产的需求带动,周边地区玉米价格平均每吨为农民增收35元。实实在在的收益,坚定了农民种玉米、靠玉米增收的信心,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同时,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还将减轻环境污染。有关部门检测表明,车用乙醇汽油由于燃烧充分,可使有害尾气排放总量降低33%以上,尾气排放中一氧化碳排放明显降低,最大降低率可达55%。
链接:乙醇汽油前景广阔
乙醇是以玉米、小麦、薯类、糖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成。所谓车用乙醇汽油,就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燃料。它能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污染,又能减少汽油消耗。如果按添加10%乙醇计算,每年即可减少汽油消耗量640万吨,又为1000万吨玉米找到更好的利用价值,对减少原油进口、节约外汇意义重大。
目前,除已批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以外,湖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区也将进行乙醇汽油使用试点,到2005年底,上述各省范围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并将形成全国推广的局面。
本报记者 刘亮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