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档差策略--自主品牌出口的新“法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09:55  中国汽车报

图为比亚迪F3

  当前,自主品牌汽车与合资品牌相比,品牌的影响力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此形势下,自主品牌汽车创造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档差策略,用以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此策略的核心是:用低档车的价格卖中档车;用中档车的价格卖高档车。

  今年以来,自主品牌企业先后推出的哈飞赛豹、比亚迪F3、上海华普海域305、海尚305等车型瞄准的都是中级车市场,而在销售方面,则都不约而同采取了低价策略。哈飞赛豹8.88万~9.68万元、上海华普海域305 7.6888万元以及刚刚上市不久的比亚迪F3 最高配置的车型9.98万元的价格,都比花冠凯越伊兰特这些合资品牌的中级车实惠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档差策略同样也是自主品牌扩大出口的新“法宝”。

  创新 档差策略的一条腿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有关官员表示,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出口是未来五年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今年上半年我国小轿车出口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3%,其中自主品牌功不可没。如何继续保持增长,实现汽车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自主品牌面临的新任务。

  由于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几乎都处在中低端,加上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进入海外市场依然走的是低价路线。单凭低价,自主品牌的出口之路还能走多久?这个问题已经被很多业内人士所担忧。

  奔驰宝马这些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很少以低价作为卖点。他们宣扬的是产品的优质性能,是各种先进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尽管价格高昂,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还是心甘情愿地掏钞票。虽然以目前自主品牌的实力而言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但至少可以向这些世界知名品牌学习,不要把宝都押在价格上。

  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要走档差路线,不断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是关键。“十一五”规划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汽车产业,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个基础上保持价格优势,自主品牌汽车的海外档差策略才有可能实现。单有低价,而没有高出一个甚至两个档次的产品,档差策略就少了一条腿。

  质量、服务 档差策略的保障

  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鼓励、扩大出口,是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商务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副司长张骥表示,“十一五”期间,汽车产品出口要力争实现增长30%以上的目标。实现这些宏伟蓝图,还需脚踏实地不断地努力。

  通过技术创新,使自主品牌汽车的技术含量得到提升,档次得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体系也是自主品牌汽车走海外档差路线的基本保障。目前,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和海外服务体系都与国际品牌存在一定差距。

  档次高的产品质量一定高。与国外品牌相比,自主品牌在产品上的主要差距就是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J.D.Power2004年中国新车质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总体产品质量进步显著,2004年中国汽车的质量比2003年提高了19.2%,但与国际品牌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自主品牌汽车用户所反映的问题数,与国际汽车品牌用户所反映的问题数相比,每辆车平均多出将近2个。

  除了产品质量,售前、售后服务体系是否完善也是衡量产品档次高低的因素。张骥认为,中国汽车的出口面临服务关。张骥指出,出口汽车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应当是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进的。如果企业在没有建立海外服务网络之前就进行出口,实际上是很可怕的。有了订单就出口,出去得快,退出得更快,一旦退出将很难再进入,不旦影响自己的形象,也影响中国整个汽车产品的形象。

  档差策略 “档”是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自主品牌的档差策略要以“档”为主,价差只是辅助手段。这一主次关系同样适用于自主品牌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发展。

  档差策略,提高档次是关键。档次的提高体现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维修的各个环节。提升企业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产品的技术含量得到提高,再加上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使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档次得到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在保持低成本,保证一定盈利水平的同时,保持低价位的特色,才是实行档差策略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更有专家大胆认为,当自主品牌汽车的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服务体系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时候,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甚至可以摘掉低价的帽子,与国际知名品牌抗衡。当然,要想走到这一步,中国的自主品牌还需要长期的努力。(记者 王 璞)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