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新浪首页 > 新浪汽车 > 对比测试专题 > 正文

入门级豪车之争--宝马320i 奥迪A4 奔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09:48 南方都市报

  最近车坛的一大盛事,可说是BMW E90三系列、新型A4的开卖,再加上他们的老对手奔驰C系也即将国产,看来这场高贵入门车种的战争,势必会进行得异常激烈。基本上应全新3-Series、A4的诞生,全世界的汽车杂志都会制作这一篇加入C-Class的集评,本刊自然不例外也要对它们比较一番,在这三者的价差很有限之前提下,内在有料与全方位的表现将是决胜关键。

  作为德系高级品牌中的小型房车款,三系列、A4、C-Class都有着运动化的外表,其中新三、A4的外观更比以往流露出成熟稳重之感,相形呈现出更高级的态势。与新3、A4相比较起来,C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其外形并不会显露老气、至今仍相当好看,剩下就不知道它的空间、配备、动力、底盘能否跟上其它劲敌的脚步了。以下我们即分门别类地对这三部车作探讨。

  动力  320i转速攀升迅速  C200K再加速有力  A4低转动力饱满

  身为BMW、奥迪、奔驰的入门房车款,这三部车都不约而同配置了四缸引擎。

  320i则搭载一具全新代号N46B20B的2.0升NA心脏,可输出150hp/6200rpm、20.4kgm/3600rpm的最大马力、扭力。

  A4 1.8T所使用的1.8升五气门涡轮增压动力源,乃是已沿用到第三代的设计,但压缩比从10.3:1降到9.5:1,其马力没变为163hp/5700rpm,但扭力小涨至23.0kgm,峰值域并为实用的1950~4700rpm。

  至于C200K的1.8 Kompressor引擎,也共享于C180K和C230K之上,它是通过不同的压缩比与增压值设定,而有适合各车款的动力输出,在C200K上这具引擎最高出力是163hp/5500rpm、24.5kgm/3000rpm。

  加速性的优劣在引擎动力之外,还牵涉到车重与变速系统的设计。

  3.20i的出力虽然较吃亏,可是它占有车身较轻的优势,同时变速箱也是六挡的Steptronic,有着较理想的绵密齿比。在此之中,320i的手排模式非常令人欣赏,为下拉升挡、上推降挡的纯正序列式逻辑,并且如果不想手动的话,可变为转速拉到底才进挡的Sport Mode。

  A4 1.8T和上一代一样,采用附方向盘换挡拨片的CVT变速系统,但是这颗Multitronic变速箱更增加至七前速与多了Sport模式,同时扭力的承受也更为提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六前速Multitronic,自排时是转速呈直线上升的传动方式,手排则会仿真传统变速箱的换挡落差,这次的新设计为自排就会仿真,S挡才是绵延不绝的无落差换挡,实用性确实大有进步。

  相较于A4 1.8T、320i,C200K的五挡手自排似乎科技程度较低,不过由于其换挡快且顺畅,加上Kick-Down反应很棒,以及引擎的扭力充沛,实际加速起来是非常畅快的。另外,这具五挡变速箱也附有C(舒适)/M(手动)/S(标准)三种模式,方向盘背后并设有换挡压钮。

  按照原厂公布的数据,三辆车的加速表现彼此间的差距很有限。

  A4 1.8T的加速性最快,0~100km/h只用8.6秒、极速223km/h的实力,C200K次之为9.3秒,可是极速更高(231km/h),NA的320i尽管最差,但也还有9.7秒、215km/h的演出。

  让笔者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320i的出力虽然只有150hp/20.4kgm,可是转速上升相当快、轻松便能拉到6500转,这当然还包括六挡变速箱的绵密齿比使然,只是没有增压辅助的它,高速公路瞬间超车终究不如C200K与A4 1.8T容易。

  C200K因增压设定较小,2000转以前动力仍有一段滞后期,但进入常用转速域之后,其力道真是饱满,亦不会因乘员满载有所影响,特别是Kick-Dwon的再加速部分让人满意,而且其增压器的静肃性极佳,整体有很高的运转品质。

  A4 1.8T这一方面,中、低转速域的扭力一样不差,变速箱的感觉也很好,但自排和运动模式的加速性差距颇大,毕竟Sport Mode没有换挡落差,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附带一提的是,这三部车在高速公路以100km/h的速度行驶时,最末一挡的转速都很低(320i 2200转、A4 1.8T 2000转、C200K 2400转),由此取得舒适和低耗油的表现。

  空间  320i、A4后座空间接近  C200K略胜一筹

  基本上A4 1.8T、320i、C200K均为小型房车的架构,因此后座的空间都不大,只能大约乘坐两名成人。

  印象当中,三系列向来就不注重后座,可是这回的320i因车身尺寸显着加大,譬如增加49、78、6mm的长/宽/高,加上轴距也拉长了35mm,空间可算是大有进步,特别是后座的腿部摆放。

  A4 1.8T在第一代时座舱同样很狭小,第二代便提升许多,现行的第三代由于车体沿用前代之故,车室的大小与以往几乎一样,基本上A4 1.8T的后座大约同于320i,宽度则差了一点点。C200K这方面有较佳的宽度,膝部空间亦略胜一筹,就算坐满三人也不会引起抗议,加上它是唯一附带后方空调出风口的,对于后座乘客的体贴由此不难想见。

  除此之外,行李厢的容量是C200K最小、只有430公升,A4 1.8T和320i都达到460公升,其中A4 1.8T的四面较平整,比较容易摆放物品。

  操控 320i操控性能最佳 C200K防滑动作自然 A4转向动作中性

  在操控性这一项比试上,双B和奥迪的原始理念并不相同,前两者是前置引擎后轮驱动的拥护者,后者则致力于前驱和四驱的发展。

  谈到车辆的控制性,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320i比较厉害,这部车的长处的确在此。首先其引擎是设置在前轴之后的FMR设计,因此前后配重可达到完美的50:50境界。其次320i的前悬挂全为铝合金构成,形式为麦花臣结合下控制臂,用意是让轮胎与地面随时保有最适当的接触,后悬挂则从E46的四连杆架构,改为作动几何更精确的五连杆设计,循迹防滑控制亦有着DSC动态稳定系统辅助,它会视情况降低动力或对各轮进行刹车,如此配合高刚性车体几乎毫无弱点可言。

  A4 1.8T从第一代问世以来,都是将引擎纵向摆放,目的是取得左右平衡与传动轴等长化,这次的三代车型在车身与底盘都不变的状况下,换装了S4的前悬与A6挂悬挂,避震器也经过特别调校,这一切都是为了提升操控与舒适性。同时,改良重点在于增加安全性的A4 1.8T,前刹特别采用TT Coupe的312mm大碟,而且用上了ESP 8.0系统,在前轮某一侧打滑的当下,它会对其施以刹车使驱动力传至对向轮,若两轮空转引擎输出亦会重新调整,这还包括了碟盘水分刮除,等级算是相当的高。

  C200K在去年初进行小改款的主要项目就是为了提升操控极限,那有名的ESP防滑循迹控制也是年年都有进化,同时恢复到不能完全关闭的设定,明白表示了对操驾安定性的注重。

  这三部德国的入门房车,由于变速箱均有收油维持原挡位与手动换挡的功能,过弯时重心的控制也都很容易。

  A4 1.8T的悬挂设定虽然较软,可是减震筒的吸震性还不错,转向感亦颇为中性,这在FF车之中已算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事情,基本上如果车速在其能应对的范围之内,可感受到稳定性确实有上乘表现,可是超过时就会发现侧倾过大而产生不安定感。接着因为它的前轮一面要负责转向、一面要输出动力,驱动轮打滑时ESP的介入颇为尴尬。

  向来以操控性著称的三系列,开起来的运动感真的是很好,缺点只在于因使用防爆胎导致胎壁较硬的关系,使避震器必须相对放软而增加舒适性。这样一来过弯时的侧倾就会变得稍大,但这无损驾驶者的信心程度,因为其底盘的扎实度很高,转向反应更是快、准,尤其是回正的速度,也就是头尾间有极佳的协调性。关于循迹防滑控制的能力,320i的DSC介入严格来说是比较晚的,而且只感受到降低动力,这明白表示了其过弯的极限较高(刹车这时还不用作动),同时原厂对悬挂设计非常有信心,亦希望能增加操驾上的乐趣。

  经过小改款的C200K,操控性确实比前期型有所进步,但方向盘路感仍然较模糊,而悬挂同样属舒适性设定的它,过弯时的侧倾竟然抑制得很好。相较于BMW的DSC系统,C200K的ESP是在打滑的当下就及早作动,而且是先进行四轮的独立刹车,最后才视情况来降低引擎动力,因此只要稍微失控就会拉回车身,使车辆照着原本的路线前进,相对弯中可以更快、更顺;并且如果是重视驾驶乐趣的朋友,这里也可以关闭ESP使之较晚作动,这样就可以安全地小甩一下车尾。

  在操控性的比较之中,320i和C200K都有着优异表现、让人很难取舍,我们认为电子辅助介入前320i的操驾感佳、如同打赛车电玩一般,但防滑作动之后C200K有极高水平的安定性、可带来更高的极限,这正是M.Benz成功的地方,实际也较符合大众的需求。

  结语

  已经进入产品末期的C200K,在对手都是进化过的新款车型下,看来这还可以继续撑个两年再大改款;320i则是我们心中认为的最具乐趣的车种,这部车的操控性肯定无人能及;A4 1.8T是全新的三代产品,动力源、底盘、车身都承袭前代设计,因此整体性能更为成熟、稳定。

  文《一手车讯》:穆建伟 图:陈泛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汽车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