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投资重点开始转向提高效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08:10  中国汽车报

  日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范安德向外界宣布了大众在中国的“奥林匹克计划”。该计划中有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除了要继续建设动力总成以及其他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规模,我们将停止产能方面的投资。”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其他跨国汽车公司今后在华的投资规划,以提高产能为核心目标的投资已大为减少,以构建在华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为目标的投资正逐渐增多。

  扩产高峰之后,

  产能不再是投资重点

  以前,由于中国的轿车市场一直处于供给不足、品种单一的状态,因此,合资汽车企业在效益方面不成问题。特别是2002年、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非常规性增长,一方面让汽车企业因产能上不去干着急,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赚足了钱。只是到了去年,国内车市发生波动,才让汽车公司感到有必要认真做好提高效益的功课了。所以,在2004年多数跨国汽车公司抛出了自己的扩产计划并付诸实施之后,新的扩产规划均没有出现。有厂商更谨慎地表示要根据市场需要再确定今后的产能计划。

  除去大众公开宣布不再进行扩充产能方面的投资之外,通用本田等诸多跨国汽车公司今年也基本上没有新的产能计划。上海金桥、沈阳、烟台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全面投产之后,上海通用的总产能可达48万辆,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个产能足以满足需要了。2004年2月,广本形成了年产24万辆的生产能力。去年年底,广本第二工厂在广东增城开工,预计到明年下半年,第一阶段完工,能形成12万辆生产能力。如果加上去年年底东风本田宣布的12万辆扩产计划,本田在华的产能也将达到48万辆。据了解,尽管广本第二工厂还有进一步提高产能的空间和能力,但是,本田没有公开其进一步的扩产规划。

  去年底今年初,北京现代在进行30万辆扩产改造的同时,占地20多万平方米的第二工厂建设也开始了;长安福特南京第二工厂获批,预计产能20万辆;日产标致雪铁龙去年和今年调整了在华产能。一旦这些扩产投资项目完成,国内的汽车供给将迅速增加,相应地,对这方面的投资必然会减少。

  投资重点转向提高效益的方面

  既然资金不投向产能了,那投向哪儿呢?从目前各家跨国汽车公司的表现来看,可能的新的投资重点不外乎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完善服务等,但宗旨只有一个———提高效益。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今后的投资重点将会在这几个方面:零部件本土化建设。由于今年国内汽车行业出现了利润下滑的现象,降成本被看成重中之重,加之国家出台了《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几乎所有合资汽车企业不得不关心起本土化问题了。

  扩大汽车金融服务。国内已经有一些汽车金融公司了。这些金融公司主要是为其汽车产品的销售提供信贷服务。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赢利能力相当强,有的甚至成为某些汽车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在中国,跨国汽车公司开展汽车金融业务虽然有限制,但是,其前景相当可观,而且,对汽车销售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涉足物流供应链。目前只有少数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投资建有物流、仓储性质的公司。对物流领域的投资不仅仅是对运输环节的控制,更是对汽车零部件供应方面的支持。

  此外,通过在华的合资企业以及中国总部,跨国汽车公司正在强化对国产和进口汽车的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的控制。对销售网和服务网的投资也将不在少数。像大众,甚至自己建了大众汽车(北京)中心,为其在全国的经销商提供支持,并为大众进口车提供服务。

  三大原因导致跨国汽车公司

  调整投资重心

  跨国汽车公司为什么会调整投资重心呢?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存在三大原因。

  一是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提高产能的目的是为了能有充分的供给能力,一旦产能达到一定数量,市场供过于求,投资重心自然而然地会向增加效益的方面倾斜。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许多公司都在搞零部件本土化运动、在国内加强研发能力、加强对销售渠道管理等的原因。

  二是中国消费者在逐渐成熟。消费者对厂商的要求、对产品的要求、对价格的要求、对服务的要求都在提高。仅仅能提供充足的产品,已经无法令消费者满意了。

  三是国内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变。现在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进步相当快,因此,竞争重点由产量-价格组合,转变为品牌-品质-服务组合。增强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品质、完善销售服务体系,是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汽车公司的首要工作。

  本报记者 贾 翔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