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车业入世四年梦醒 生产消费双双高速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07:48  重庆晨报

  核心提示:下月初,中国汽车入世整整4年。入世当初,中国汽车产业被预见为受国际市场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几乎所有的圈内人士都感到了“狼来了”的后怕。然而4年“梦醒”,中国车业并未消失“洪水”。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马晓河在最近一期《改革》杂志撰文指出,这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双双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也是国内汽车市场空前扩张的时候。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集团掀起的“造车运动”,形成了一批分散、小规模的汽车企业,反倒成为中国汽车生产集约道路的障碍。

  视点 现象

  产销量每年增加100万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的产销量以每年一百万辆的平均速度增加,其中轿车的产销甚至在2002年和2003年出现了“井喷”。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汽车产量增长了145.1%,其中轿车产量增长了281.2%;汽车销售量增长了144.6%,其中轿车销售增长了278.7%。在汽车产销增长中,绝大部份是由轿车的产销高速增长带动起来的。

  有人说,中国的汽车产销增长的背后蕴涵了旺盛的需求。根据统计资料计算,1999年以后,中国居民对汽车的需求弹性一直大于1,但时入世之后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年更高达7.4,这意味着,到2004年城市居民对轿车的需求增长已经达到其收入增长的7.4倍。汽车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的标杆。

  视点 成因

  跨国汽车巨头拍岸而来

  上述数据表明,汽车入世非但没有冲击中国的汽车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动因。2003年以来,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

  可以说,加入WTO以来,特别是2003年,是世界汽车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期,这些集团公司以抢占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利用自身资本、技术等优势,与国内汽车企业开展一家多头、全面合作的态势。

  在外资纷纷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同时,中国民营企业也借WTO之风向汽车产业挺进。第一个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集团投资50亿元,征地2700亩,兴建浙江台州汽车工业城,该集团计划到2010年前,轿车年销量达到100万辆。2003年1月,民营企业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2.54亿港元收购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份,8月宣布投资20亿元人民币建立年产20万辆电动汽车生产线。此外,中大集团控股中威客车、曙光整合黄海客车、湘火炬与陕汽集团合作组建陕西重汽等,都是民营企业进入汽车产业领域的典型案例。

  视点 特征

  五大区域成产业聚集地

  2000年,处于全国汽车产销量前五位的上汽、一汽、长安东风和哈飞产销总量分别是90.87万辆、92.91万辆,分别占全国汽车产销量的43.9%、44.8%,2004年排在前五位的上汽、一汽、长安、东风和北汽集团汽车产销总量为349.23万辆、355.63万辆,分别占全国汽车销量比重上升到68.83%、70.13%。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在迅速提高,并体现在区域集中上。目前,中国汽车生产主要集中在五大区域版块中,即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环渤海地区、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庆及西南周边地区、吉林和东北地区。比如2004年这些地区生产了全国90%的轿车。可以推断,今后几年,中国汽车产业还将继续向在集团集中,也不断向这五大地区集聚。

  视点 问题

  供给市场存在投资泡沫

  有人说,入世这4年,中国汽车算是走完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猜忌和怀疑中变成现实。总体上说,中国汽车在入世的洪流中赢得胜利。但一场梦幻般的发展之后,却留给这个产业太多的思考空间。

  目前,全国有27个省(区、市)都在抓住机遇搞汽车。根据相关方面分析,当前中国有整车生产能力550万辆,到2007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多万辆。届时,全国所具备的整车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市场需求能力。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说,目前国内形成的这种汽车投资热,尽管有市场因素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主导下由国有企业集团掀起来的。加入WTO后,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国内各大汽车集团为了借助外来资本、技术迅速强占市场,争先恐后地与多家外资同时建立合资企业,形成“一女多嫁”的格局。

  这种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集团掀起的“造车运动”,形成了一批分散、小规模的汽车企业,它明显不利于汽车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增加了企业间的生产和竞争成本,降低了整个汽车产业的效益。

  视点 观点

  产品过剩将是一种常态

  马晓河认为,从供给趋势看,中国国内的汽车供给将进入过剩时代。加入WTO以来,由于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大举进入,中国汽车产业已经由供不应求迅速转向供过于求的阶段,汽车产品过剩将是一种常态,而结构性供给不足将是临时性的。在这种趋势下,汽车产品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表现为价格的竞争。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汽车特别是轿车市场价格已经进入下跌的通道,先是低档轿车降价,接着是中档车、高档车也纷纷加入到降价的行列来。

  马预测,价格下降和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中国是汽车产业从“暴利”时代快速进入了“微利”时代。今后,面对资本、技术的过度进入,以及汽车过剩时代的提前到来,中国的汽车特别是轿车价格还将继续下跌,有一批企业将会从“微利”变为亏损。在汽车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业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发展趋势:国内汽车产业在世界汽车巨头、国有汽车企业集团和民营汽车企业之间将重新进行重组与兼并,中国汽车产业由此将结束“群雄并起”状态,向几个具有竞争优势的汽车巨头集中。记者 周茂胜

(编辑:卿钦)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要闻看板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