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策催化不利 汽车零部件自主开发动力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 15:57  中国经营报

  汽车自主研发话题之热,始终像戈壁滩上的高温一样持续不降。这次的焦点又集中在了零部件厂身上。

  目前,上海市经贸委在《上海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中明确对零部件企业自主开发给出鼓励政策。

  然而政策一出,业内应和者却寥寥。

  新试验田

  “因为在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现在通用福特等跨国整车厂在华100亿美元的采购额中,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只能满足30亿美元。”已经上报给上海市经委的《上海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之《汽车零部件与汽车电子部分规范》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中透露了这一惊人数字。

  为此,上海市经委最新委托制定的《草案》中提出,为了提高企业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建议建立支持零部件企业开发能力的政策体系,具体措施之一是:对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部分,可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企业当年应缴纳的所得税额。

  在“十一五”之前,上海市汽车产业规划均由上汽集团一手操办,规划也主要围绕上汽集团展开。但是从目前产值贡献来看,上汽集团以外的力量也在不断加大。上海零部件企业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30%。“所以,我们这次提出的零部件规划中的政策支持对所有在上海的零部件企业都适用。”一位草案撰写者表示。

  此外,《草案》还建议将上海市政府独有的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用于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用于支持大专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等。“上世纪90年代桑塔纳利润比较丰厚,市里拿出一部分利润组建‘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现在的规模估计有近50亿元,政府若能拿出一两亿来支持零部件自主开发,企业将受益无穷。”上述草案撰写者如是说。

  冷暖自知

  然而与政策出台初衷不同的,在《草案》撰写者向全市颇具规模的20多家零部件企业,包括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发出邀请,准备共商自主开发大计时,前来参与的只有十几家。“一些外资企业参与的热情并不太高。”参与规划的一位人士表示。

  “我不看好这个政策出台的效果。零部件企业自己搞自主开发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一些企业自己也并不想做自主开发,这可能与体制有关。另外,上海比较好的国有零部件企业都已经与外资合资了,合资企业外方不同意,中方想搞也行不通。”一位熟悉上海零部件情况的人士表示。

  那么,没有合资的国有零部件企业对这一政策反应又如何呢?之前,“很多企业为了研究而研究,然后向上报喜、领奖就完事了。”零部件行业资深专家陈光祖表示,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的比例大概为1∶10,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巨大的投入,导致自主开发见效时间长,而国企对领导的考核制度也决定他们对自主开发热情不起来。现在虽然有政策支持,国企们对自主开发的态度也有了转变。但是他们搞自主开发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将来与外资进行合资谈判时,自己能开出更好的条件。陈光祖这样认为。

  “反倒是民营企业将从这个政策中得到更多好处,不光是政策本身带来的利益,更多的是政策所释放出来的积极信号。”一位业内人士表示,6月份时,上海市科委就划出一批资金,专门援助上海华普汽车与同济大学进行混合动力车的产学研开发项目。

  自主之惑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在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编制说明中提到,接下来的五年中重点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

  而事实上,各地也开始对发展零部件投入极大热情。苏州园区对设立研发中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100万元科技三项基金补贴;经认定为高新技术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享受所得税15%的优惠。深圳也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企业提供优惠措施,吸引比亚迪汽车落户该地。

  “但是最近落户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少了很多,而且来园区的零部件企业自己搞研发的也很少。”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城副主任汤建翔表示,在分析原因时,他也感到困惑。

  虽然政策在资金上有所支持,但是零部件企业搞自主研发最大的困难还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新近公布的200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中,处于第一位的万向集团公司,其主要产品万向节和轮毂等还是属于相对简单的机械加工件范畴。在向上升级做与整车厂同步协调的部件时,万向集团无从下手。“简单的零部件还可以通过研究模仿,但是涉及到复杂的部件开发制造,一定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系统架构设计师。万向现在缺的是这方面的人才。”一位熟悉万向的业内人士表示。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零部件自主开发一定要学会创新。我就创新问题给企业谈了很多,但是没有人听。他们说:‘我现在只会1+1,你却来教我微积分,我们没有办法学。’可是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创新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时,你再搞就来不及了。”陈光祖表示。当年,大连的中国华录录像机生产商集中了全国的录像机开发力量,花费3亿元搞磁头等开发工作;可是等华录搞出新产品时,市场上已经是VCD、DVD占据主导地位了。“这种技术淘汰对企业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有企业也意识到这点,但是他们同样感到困惑:“我按照你说的去搞创新,弄不好企业会很快关门,投入和风险都太大;不按照你说的干,还可以再活几年。”

  “其实自主开发按照技术要求可以分多个层次,关键是我们过去没有很好地抓这方面,错失了一些机会。”陈光祖表示,浙江玉环一家专职生产减震器的民营企业,目前的产量已经达到400万辆,除进行OEM配套外,还大批出口。“关键是企业能否在多层次的自主开发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然而这些问题并不能只靠政府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所能解决。(陈海生)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