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则有关杭州市奔驰出租车惨淡经营的报道,再次引起人们对城市出租车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今年春节前,杭州市有30辆奔驰出租车投入运营。半年多过去,原计划投运的100辆“奔的”当中,除了一家公司的25辆全部承包出去之外,第二家竞拍到50辆“奔的”的,只有10多辆被承包;而最后一家只有5辆在运营。出租车怎会影响“城市形象”
初到杭州的人,大都对这里的出租车印象深刻:穿行在西子湖畔的出租车,尽是帕萨特、索纳塔、红旗、中华等中高级轿车,档次比北京、上海、广州都要高出一大块。但是,当地有关部门并不满足,推出了更高档次的奔驰轿车。
相关报道说,引进奔驰是为了“提升杭州城市形象”。一位政府官员说,杭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出租车是一道“流动风景线”,直接影响到国内外客人对杭州的印象。
但事与愿违,“流动风景”没流动起来,一大半的“奔的”就趴窝了,而勉强上路的也“惨淡经营,一片喊亏声”。
其实,“城市形象”到底是什么?在杭州这一久负盛名的人间天堂,间或跑过几辆奔驰出租车,就形象好;相反,在西子湖畔掠过几辆富康或夏利出租车,形象就不好?
“城市形象”应该是一个浩繁的系统工程,至少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污染治理、文物保护等等方面,而片面强调出租车的档次或品牌,就过犹不及了。
围绕着出租车,“城市形象”在一些地区成了地方保护的借口,有人做足了文章。比如在出租车的选用上,有的城市甚至根据当地生产轿车的大小尺寸、排量大小、车身形式(两厢或三厢)等制定标准,并且辅之以相应的“鼓励”政策,这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出租车:在北京,出租车大多更新为北京现代的伊兰特、索纳塔;在上海,路上跑得最多的是上海大众的桑塔纳、桑塔纳2000;在其他几个轿车产地也有类似的情况。
从此演绎开来,个别城市以“城市形象”的名义限制小排量汽车、限制柴油车……
因此,“城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一个城市的决策者或主管部门是否实事求是,是否胸怀宽广,是否勤政为民。奔驰出租车为何“水土不服”
高档的出租车,自然要有高昂的费用支出,这就让“奔的”水土不服。
自今年2月8日,杭州市首批30辆“奔的”正式运营。营运价格为4公里起步价12元,4公里后8公里内每公里计2.5元,8公里后每公里计3元,远高于其他车型。
据“奔的”司机反映,所交费用高、维修费高、客源少和油价上涨是奔驰出租车难以经营的主要原因。目前,杭州“奔的”每月承包费为10600元~11500元,其中包括养路费,保险费,个人所得税等,而帕萨特等车型的出租车,每个月只交7000多元。
另外,“奔的”的运营成本也远远高于普通出租车,每天的承包金、油费等加起来要500多元。某师傅给“奔的”换了一块刹车片,花了3000元,到现在还喊“肉痛”。而每月必需的机油,普通车最高200元,奔驰车则要660元……
本来,出租车就是一个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更应该遵循经济规律,不能赋予它难以承受的内容。
这一点,北京市出租车的演变非常具有代表性。
上世纪80年代末,五菱微型车最早出现在首都北京的街头,随后是大发以及昌河、哈飞等“面的”,打破了皇冠、公爵和蓝鸟等进口中高档轿车对出租车市场的垄断;每公里10元钱的价位,也打破了出租车高不可攀的局面。一些“的哥”也感叹:那个时候真出活。
此后,从“面的”到夏利;从富康、捷达,再到伊兰特、索纳塔,用北京“的哥”们的说,活越来越不好拉。由于北京地域面积比较大,出租车费动辄三四十块,甚至更多,一些市民也越来越不敢打,外地来京办事的打车也谨慎很多。
在北京,每公里1.6元的伊兰特、索纳塔尚且如此,那杭州市每公里2.5至3元的“奔的”就可想而知了。
在国外,出租车也并不都是奔驰轿车。即使是在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德国慕尼黑,出租车不仅有奔驰,也有奥迪A6、马自达6,是经济规律使然。
总之,城市用什么样的出租车,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为的是让百姓出行方便,为的是让“的哥”不再为换一块刹车片而“肉痛”!(张宇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