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培养与利润的尴尬
1988年开始,仰融就开始为他的汽车梦进行筹备。他特意请意大利的乔治亚罗设计一款轿车,这便是“中国第一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中华,代价为6200万美元。
1991年,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之后引进德国先进的制造设备、建成年产10万辆的中华轿车厂房。按照仰融的构想,到2010年,“中华”在其整个汽车生产产销量占到50%以上。
仰融认为,自主品牌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初期委托设计,然后依靠自身的滚动积累培育核心研发能力;第二种是打破中国目前常规的合作模式,和世界级别的汽车公司寻求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合作。中华操作的是第一种方法。
2000年12月“中华”下线后,由于没有通过发改委的汽车目录,到2002年8月中华才投放市场。
中华上市当日,苏强曾高调宣布,华晨中国将通过5—10年的时间发展为国内的一个重要的汽车集团,5年内目标销售量达到18万-20万台,10年内达到40万-45万台。这一切,仰融没有来得及目睹。之后的一系列的“动荡”不断骚扰着中华轿车的前进步伐。
按照大多数人的看法,中华不太景气的现状主要受频繁人事变动及体制交替之累,但一位曾经给华晨金杯做过咨询的人士却不这样认为:“其实,中华的问题,仰融时代也埋下了一些不良的种子。”
2002年底,辽宁省政府接管华晨金杯,中华车维持了不到一年的良好销售突然下滑,一些经销商退出中华车的销售。形势对于华晨来说极为不妙。于是2003年的上半年,华晨金杯聘请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原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为其寻找销售体系上的“病疾”。正略钧策营销咨询中心徐霆回忆说,“当时接待的是其营销总经理周勇江,周的第一句话就是:‘华晨很有意思,现在变成国企了。’”
“我们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发现中华的销售有三个‘不对称’。”徐对记者说。
其一,乔治亚罗设计的中华车很大气,但是仰融的策略是以低价打入市场,如何实现低价呢?仰融实行了全球采购,购买最便宜的配置,来降低成本,结果有关质量的投诉不少:例如使用的三菱发动机与整个车不匹配、内饰粗糙、油管破裂等,于是,有客户反映中华车是“奔驰的外观,赛欧的内饰”;
其二,在销售上,中华从一开始也推行了流行的4S销售店经营模式,但在“招聘”经销商的时候,由于其造车目录2年没有下来,好的经销商已被别的品牌抢走,只好发展新的销售商,这些新的经销商要么是别的行当转过来的,要么是先前从事卡车销售的,致使一群没有经验的人卖中华车。而华晨当时也提出了过渡政策,允许不达标的店一两年之后再转换为4S模式,但店主们都想尽快收回投资,没有心情去经营、维护一种新车的市场,于是在没有迅速赚到钱的情况下,许多新店萎缩。
其三,服务体系缺失,维修配件不全。
“100亿的项目,如果高手运作得好,5亿元就能搞定。但是汽车行业比金融包含了更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节点,更需要耐心。”徐霆说。
仰融在近期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也说到:“中华目前的状况是因为后来的管理层急功近利,你怎么可能指望企业在生产量只有一两万台就要盈利呢?我当时的预计是,3万辆的产销以下,企业亏损是正常的。要以批量来带动利润,不能依靠短期行为获利。华晨为什么要走中国其他合资企业的常规道路呢?短期的行为到了极点,最后是自己坑了自己。”
“急躁”似乎成为中华最主要的病疾之一。有业内人士认为,照此下去,中华很可能会沦为第二个“红旗”。
品牌建设与销量的矛盾
2004年12月9日,苏强、何涛辞去沈阳华晨金杯的行政职位,蔺晓刚接任公司总裁、行政总监及执行董事,并任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的主席及行政总监。
蔺晓刚接手华晨金杯时,中华车销量不佳:根据华晨中国(1114.HK)今年4月份发布的年报,2004年中华轿车的销量为10982辆,比2003年减少57.1%,收益下降35.3%;去年利润下降94%,中华轿车业绩不佳是造成利润下跌的最主要原因。
蔺晓刚接手后,着力解决当前业绩不佳等棘手问题。蔺在今年7月份接受记者采访时,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一条短信:6月29日,中华销售104辆,海狮销量923辆,阁瑞斯销售155辆。“每天的数字都给我报上来,现在销售和全国市场一致,还算是平稳。”
除了数字,蔺还喜欢讲新车型。2004年,中华轿车的改进版———尊驰问世;骏捷将于明年上市,蔺晓刚希望通过新车来刺激市场,为销售增加数字。
但对于中华的发展规划,他谈到的不多,只表示:“我们在调整,调整的目标是:商务车保持领先地位,中华车还要做下去。”
辽宁省方面对于华晨金杯的发展目标要比蔺更加明确,也更有权利决定华晨金杯的未来。省政府希望看到的是,以华晨汽车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宝马、中华轿车、金杯客车及多功能越野车,以此带动丹东、大连、锦州等城市的汽车及零部件工业。
其实,地方经济利益、就业、稳定正是辽宁省的决策依据,在这方面,其意图早在1995年一汽收购金杯的时候就有显露。其时,一汽集团收购沈阳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的金杯汽车51%的股份,辽宁就希望依靠一汽来带动本省的汽车产业,结果一汽把大部分业务分给了自己的关联企业,这让辽宁省政府很失望。而如今,省政府可以对华晨金杯做主了,从接管华晨金杯开始,华晨金杯的零配件采购就被逐渐“照顾”了本省的企业,原零部件采购由江苏、浙江、上海等基地转移到了辽宁。
已经划归国有的华晨,在外部来说,面临着自有发展资金和多交财税的矛盾;在企业内部,则有短期的销售目标与长期的品牌建设如何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时时困扰着现在的蔺晓刚。(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本报记者 张策 北京报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