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盈利能力下降 轿车合资企业到了转轨关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08:24  中国汽车报

  轿车盈利能力的下降,应该引起轿车合资企业的重视。

  8月17日,一汽轿车(000800)发布半年报称,一汽轿车1~6月净利润同比下降58.72%,实现销售收入49.80亿元,同比下降13.57%。毛利率为24.02%,比上年同期下降1.02%,实现净利润1.33亿元,亦大幅缩水。

  以上海通用为利润主要来源的上海汽车(600104)8月20日发布半年报称,上海汽车1~6月实现净利润4.74亿元,同比下降66.88%。

  包括以上两家汽车巨头在内的18家汽车类上市公司,上半年总体利润同比下降幅度高达 46.07%。有关专家指出,轿车盈利能力下降,说明轿车合资企业到了转轨的时候。

  轿车合资企业盈利越来越少

  根据一汽轿车方面的说法,上半年利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市场整体价格走低、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公司管理费用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由于马自达是一汽轿车主要的利润来源,因此合资企业利润贡献率的减少显而易见。

  上海汽车利润的下滑也证明了占我国轿车生产企业主导地位的合资企业,是这次大范围利润下滑的“最大受害者”。据了解,虽然仅拥有上海通用25%的股权,上海汽车旗下也大多是零部件企业,但其近3/4的利润来自于上海通用。上海通用今年上半年的销量虽然仅比去年同期下降不到5%,但由于3月初曾对旗下多款车型进行过大幅降价,在销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上海通用今年上半年的利润总额由去年同期的59亿元降至22亿元,同比下降了62.7%。上海通用整体利润的下滑导致了上海汽车业绩的滑坡。有业内人士分析,尽管上海通用的降价主要集中在君威等中高档车型,但是由于中高档车型的利润较为丰厚,虽然降价削减了一部分盈利能力,但还不是上海通用利润下降的“罪魁祸首”。问题出在上海通用旗下的雪佛兰赛欧SPARK等经济型轿车身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升级是经济型轿车惟一的出路,而技术升级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进一步增长。对于利润本就很薄的经济型轿车而言,成本的增加显然是致命的。

  其他一些轿车合资企业也都陷入盈利能力下降的困境。大部分企业在年内都参与了价格战,轿车,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型轿车的利润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摊薄,尽管由于规模、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有助于成本的降低,但轿车合资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趋势已基本确定。

  病根依旧是本土化率低

  前几年,国内汽车企业20%以上的利润率,使汽车行业被称为“暴利行业”。随着竞争的日益充分和整个行业成本控制意识的逐步加强,“暴利”已经成为历史。尤其是经济型轿车,由于车价本身就低,而技术含量又逐渐提高,使目前经济型轿车的利润率甚至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显然是轿车企业不愿意看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众多轿车合资企业想尽办法进行内部成本控制。南北大众甚至推出了今年各削减30亿元成本的计划,目标直指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的主因——本土化率。

  在外方占主导地位的轿车合资企业中,各种技术转让费、品牌使用费、甚至设备采购费用名目繁多。据一位合资汽车企业的经理介绍,仅合资企业的进口设备成本就是民营企业的3~10倍。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支出成本。CKD(进口散件组装)是目前很多轿车合资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生产方式。这种通过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的方式,虽然相比进口整车关税成本要低,但是生产企业依旧要付出高额的CKD采购费用,零部件本土化生产是降低这一部分成本的惟一方式。

  据了解,虽然目前很多轿车合资企业都在加大力度提高本土化率,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本土化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日韩系汽车的本土化率已经达到90%,但欧美系车型本土化率就相对较低。

  本土化率对于提高轿车盈利能力的重要性与民营企业一比较就看得明明白白。由于民营企业的零部件完全是本地化生产,体现在产品价格上,就极富有竞争力。同样档次、同样价格的产品,不但价格低,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大,产品盈利能力的提升显而易见。合资企业上汽通用五菱SPARK的本土化率只有40%,大部分零部件都要从国外进口,成本很高。反映在单车价格上就比同级别的奇瑞QQ高20%以上,利润自然难以得到保证,扯住了上海通用的“腿”是自然而然的事。

  合资企业到了转轨关口

  在盈利能力降低的情况下,轿车合资企业要想尽办法进行转轨,这主要体现在本土化率的提高以及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

  对于大多数合资企业来说,提高本土化率就是提高车型竞争力,节约成本是增强盈利能力的关键。目前,国家已经发布了有关政策,鼓励合资企业提高零部件的本土化率,应该说,通过提高本土化率来增强轿车合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大有可为。

  长安福特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轿车盈利能力的提高也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升级来实现。他认为,创新相当重要。在成本降低余地不大的条件下,企业应该将重点转向技术和管理创新,更多地通过创新产生的差异赢得优势,从而增强轿车产品的竞争力,增强盈利能力。

  本报记者 冯英杰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要闻看板专题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