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
之前几天,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等环保社团开始在北京的街头散发宣传材料;更早之前的9月17日,上海的500名志愿者骑自行车驶过徐家汇地区。在汽车社会快步向国人跑来的时候,回归传统和自然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国际无车日”诞生于1998年的法国,时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在这一天弃用私家车。一年后的同一天,66个法国城市和92个意大利城市参加了“无车日”活动。之后的2000年,无车日倡议被纳入欧盟的环保政策框架内。9月22日成了“欧洲无车日”、“国际无车日”,全球前后有1488座城市加入了这一活动。
诞生于19世纪最后10年的汽车,曾经是速度和效率的象征。步入21世纪,中国的普通消费者开始实现拥有汽车的梦想,但与此同时,现实的拥堵、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人们的生活。一则数据显示,驾驶一辆排量为1.6升的轿车,每天行驶里程在50公里左右,一年下来就是1.8万公里,以百公里10升的平均油耗计算,一年耗油就是1800升。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41万辆,而且每天新增机动车1000辆。这样算下来,汽车消耗的能源量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汽车被称为“城市杀手”,除了交通事故之外,污染更是无处不在。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预测显示,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将达到79%左右。世界银行估计,因空气污染导致的医疗成本增加以及工人生病丧失生产力使得中国GDP被抵消掉5%。中国的污染如此严重,以至于美国国务院不允许家庭成员患哮喘的外交官在中国某些城市任职。
除此之外,汽车拥堵正损害着城市的“机体”。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算了这样一笔账:北京一年堵车大概造成60亿元损失,平均一个北京人每天损失1.1元钱,一年损失400元。倡导无车日,号召人们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者就近步行,首先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人们为了便于出行,获得更高的速度而买车;私车越多交通越拥堵,我们反而失去了效率和速度。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世界无车日”活动并不是拒绝汽车,而是要唤起民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9月22日这一天,让我们恢复行走和活动的自由,来体味平静生活的快乐。
志愿者说———
北京地球村宋汐:我们的目标不是反对私家车,而是让更多的人去思考比如路权、环保、交通等问题,并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改善城市公共交通。
自然之友陈慧强:国外早就有“无车日”的行动,国内目前只有成都做过。这次在北京发起这项倡议,就是希望市民形成节约意识,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
绿家园志愿者汪永晨:倡议无车日在北京是第一次,但我们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日子,哪怕只有一天,让大家更加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是有限的”。
本报记者 武卫强 实习生 商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