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无车日”遭遇社会顽疾 谁的尴尬在行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10:23  中国经济时报

  “无车日”中国乍暖

  汽车社会顽疾仍寒

  忽如一夜春风来,源自欧洲的“无车日”似乎在中国已花开多树。

  9月18日,身穿“国际无车日”标志文化衫的北京大学生志愿者或骑车或步行或乘公交,在朝阳区东大桥、朝阳门、永安里、三里屯一带的社区和写字楼张贴宣传海报。与此同时,另一路人马则从学府园到北京植物园,为即将到来的9月22日“国际无车日”向路人做宣传。

  为“无车日”鼓与呼的城市不仅是北京。

  9月17日上午9时30分, 500辆自行车从上海体育场火炬广场集结出发,经繁华路段最后到达终点龙华旅游城广场。同日下午,河北石家庄市省体育馆北门广场的“无车日”宣传热闹非凡,甚至还有现场抽奖助兴。在海峡另一侧,中国台北县、市也在9月17日举行“无车日”纪念活动,台北市长马英九与台北代理县长林锡耀各自带领自行车队伍行进,在华江桥会合并共同签署《无车日宣言》。浙江宁波市则把“无车日”推广活动规划在9月24日上午9点,届时将有300辆自行车组成的宣传队伍从时代广场骑行到到中山东路。也有部分城市把自己的“无车日”与 “世界环境日”相连。

  有关资料显示,“无车日”是欧洲的“舶来品”。1998年,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个外省城市的响应,当年9月22日成为“市内无车日”。此后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南美和亚洲不少城市竞相效仿,使9月22日成了“国际无车日”。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我国已有9个城市开展或计划开展“无车日”宣传、实践活动,其中5个城市为首次“吃螃蟹”。

  “轿车进入家庭”、“中国进入汽车社会”的期待与兴奋尚未散去,人均汽车拥有量也远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但环境危机、交通危机和能源危机这汽车社会的三大顽疾已在我国凸现。

  相关资料显示,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和人们身体健康有直接和间接的危害,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汽车产生的噪音也日趋严重,甚至已占到了城市噪音的85%;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成为导致中国能源日趋紧张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持续攀升的油价已成百姓用车不能承受之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发展。而交通拥堵早已成为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心头大患,很多市民上下班途中花上一两个小时已司空见惯。经济学家茅于轼曾算了一笔账:北京一年堵车大概造成60亿元损失,平均一个北京人每天损失1.1元钱,一年损失400元。

  “给北京的交通减轻一点负重,给我们的自然少添一些伤痕,让北京这座既古老又时尚的城市享受片刻的安定与舒缓。”倡议书上的类似呼吁也许可为我国乍暖的“无车日”运动做个注解。

  自行车商赞助忙

  汽车厂商多淡漠

  环境危机、交通危机和能源危机这三大顽疾虽然是中国“无车日”方兴未艾的根本原因,但却并不是今年星火燎原的直接原因。

  本报记者在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除了北京、深圳等极少数城市目前没有赞助商之外,其余在宣传推广“无车日”的城市中,均有自行车商捷安特的身影,“无车日”近乎成了“单车秀”。

  资料显示,2003年决定在成都建厂之后,捷安特随即就与四川省自行车运动协会、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世界无车日”活动。而在上海,捷安特已连续3年赞助 “无车日”活动。本周末,捷安特也将为宁波第一个“无车日”活动提供赞助和纪念礼品。在徐州,捷安特还联合体育局和当地媒体征集“自行车读者购物团”……

  与借机造势的自行车厂商相比,我国汽车厂商对“无车日”似乎无动于衷,至今尚无任何一家表示在此期间将举办相关公益活动。

  环保人士指出,“无车日”也并非要彻底禁车,而是来用它来培育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发一些思考:能不能换一个更节约更接近自然的生存方式缓解城市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此看来,汽车厂商并不必对“无车日”视如不见,也可以像自行车商那样借此时机将自己的环保节能车型及其相关发展规划再次走秀。

  实际上,汽车厂商们已在环保节能方面下了不少工夫。据悉,除了改进发动机提高汽油、柴油效能、降低排放标准之外,清洁能源汽车已经被众多厂商列入发展战略重要日程,开发方向包括混合动力车、电动车、氢能车、乙醇汽油车、CNG(压缩天然气)车等等不一而足,每个项目都曾寄托着各厂商未来的掘金之梦。如果汽车厂商能够借此机会向政府和公众传递自己的环保节能理念与实践,至少可以为自己的品牌形象加上几分。

  与“钱景”尚未明朗的清洁能源汽车相比,体格小、油耗低、排放达标的微车充当“无车日”的另类推广主角似乎也未尝不可。中国今年的“无车日”,就这样被众多忙于淘金的汽车厂商默默“遗忘”,难道不令人深思?

  中国“无车日”能否让尴尬走开

  “这一天,您能不开车吗?”北京“无车日”宣传海报上如此发问。

  9月17日10时左右,本报记者在北京回龙观物美超市附近做了一次随机调查。在调查的10位车主中,有2人表示无所谓,有8人表示支持“无车日”推广活动,但没有一人承诺22日当天不开车。在接受调查的7位无车人士中,无一例外地表示支持“无车日”,其中2人认为应该由政府强制实施,并建议可以每月实施一次。

  “如果‘无车日’要是设在双休日,我可以不开车。但周四那天还要上班啊,我家和单位都离轻轨、地铁站很远,要是倒公交上班至少要2小时,万一堵车就更麻烦了。”30多岁的车主贾先生无奈表示。另一位QQ车主李小姐则告诉记者,她本身觉得倡导“无车日”和环保理念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北京地铁、轻轨站实在太少,公交环境又差,很难接受重温挤车的“噩梦”。

  实际上,“无车日”在其发源地也遭遇了尴尬。

  常年活动在巴黎的华裔导游朱建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反对“无车日”的人认为开车致使空气污染等问题应该由汽车公司负责,车主付了税、还交了保险,就应该享有开车权利,有人还提出要把“无车日”里上述相关费用按比例扣除。但他也表示,也有相当多的人群支持“无车日”。

  但有关资料显示,“无车日”在法国和部分欧盟国家开始出现式微之象。今年巴黎市内划定无车区的面积已比去年缩水,法国前年有98个城市参加“无车日”,去年减少到72个,今年只剩下56个。法国生态部长塞日·勒佩尔蒂埃表示,“无车日”里划定一些限制机动车的地区以后,造成其周边道路出现严重的堵车问题,许多人抱怨“无车日”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反倒给其生活增添困难,因此今年不得不将无车范围缩小,明年还打算把“无车日”安排在星期天举行。

  与此相应,德国首都柏林、意大利首都罗马今年都退出了“无车日”活动。就全球范围而言,虽然今年仍有1125个城市参加“无车日”,但与前年相比却减少了200多个。

  相较之下,我国北京、上海等交通“肠梗阻”严重的特大城市,近年来虽然也主张“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快速轨道交通,但距离居民出行需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如果城市规划、公共交通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中国刚刚崭露头角的“无车日”还能避免陷入尴尬境地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也夫曾撰文指出,中国“无车日”全面铺开应有以下四项措施和活动:规定一些禁行区,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之外的机动车不准通行;在非禁行区也鼓励人们放弃私人轿车;组织各项测试和社会调查同非无车日作对照;在禁行区的街道上组织各种环保活动,使无车日成为一个情趣盎然的“节日”。他同时强调,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这一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的支持与筹划,有赖于政府与民间人士的合作。

  据本报记者统计,目前我国举办“无车日”的城市大多得到了商业赞助、体育机构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不同程度的支持。今年6月10日,为配合深圳市第2届“无车日”,市四套班子的部分领导带头垂范,各区政府和部分社区也组织公务员和市民步行或乘坐公交上班。

  而北京的“无车日”宣传则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据了解,这项活动是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绿家园志愿者、香港地球之友、保护国际等8家环保机构联合组织发起,目前尚未能与政府相关部门携手共进。

  中国离“轿车大量进入家庭”无疑还有一段距离,但面对环保、交通、能源领域的重重阴云,“无车日”虽然不能立即驱云散雾,但至少可以让城市多一点阳光、多一片蓝天。也许,明年的“无车日”将会有更多喝彩。(本报记者 刘金霞)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