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饱与理想齐头并进 回归起点重看自主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 11:12  中国经营报

  在8月21日广州花都举行的汽车论坛上,中国WTO谈判的主帅龙永图与中国资深汽车业专家何光远在自主品牌的观点上发生辩论。然而令这两位已退休的老专家都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近两周的时间里,有关自主品牌到底如何发展,应不应该发展的问题被媒体讨论的越来越热。

  车视点

  求温饱和谈理想可以齐头并进

  “何龙之辩”日渐升温,但仔细理解,双方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大家都在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寻找出路,只是切入角度不同而已。相比之下,当前媒体的跟风式报道和炒作,就有违这一轮自主品牌讨论的初衷。

  “不要为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龙永图),并非不鼓励国内汽车业搞创新和开发自主品牌,而是强调国内车企遍地开花大搞自主品牌的时机还远远不够成熟。而“着力把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搞上去”(何光远),强调中国汽车产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话语地位,也是中国汽车业二十年来执着不变的产业图景。

  当下,我们已经不再需要拿着“用市场换技术”空壳子来自说自话。因为,现实的利益告诉我们,市场需要发展、企业需要生存、工人需要就业。纵观二十年的合资引进之路,我们不可以用简单肯定或是否定来以偏概全。

  探讨自主品牌得失,我们既要关注汽车工业发展的得失,更不能忽略其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汽车工业本身的2.5~3倍。假定相关产业与汽车工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保持不变,据此推算,“汽车族”产业群的规模将达到国民经济总量的7%~8.5%左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2%。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来自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标致雪铁龙本田、戴克等国际汽车巨头参与、渗透的势力在增强,中国姓“复姓”的合资企业也在增多,但中国市场范围内,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资和外资是在谈判平台一致的基础上,双方都在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谈到汽车自主品牌,我首先看到的应该是它的成长。一汽、上汽、东风三大在自主品牌之路上,正积蓄力量,自主品牌汽车亮相中国并没有想象得遥远。两会期间,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自豪地说,2000年以来,一汽投入70亿元开发的920种车型中,申报国家专利180项、专有技术55项。更为可贵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2004年的上汽团成功收购韩国双龙汽车;2005年的南汽集团收购了老牌英国罗孚。接下的路如何走,除了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我们不妨也戴上资本的眼镜来观察。

  上世纪末的全球汽车产业掀起了兼并与重组大潮,欧洲欧宝、日本斯巴鲁、澳洲霍顿、韩国大宇等相继姓了“通用”;而欧洲沃尔沃路虎、日本马自达等又姓了“福特”。在传统的产品竞争之上,资本层面的共融互通已成了一种潮流,这其中我们似乎并没有听到太多“民族品牌消亡”的论调。未来通过资本收购,我们即可以获得到品牌、技术,同时也保证了国内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

  与一个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去大谈人生理想,只能是浪费表情。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却并非这般界线分明。当我们回顾二十年的合资引进之路,重温曾经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要说,求温饱和谈理想何妨齐头并进?

  新闻开讲

  给自主品牌一个生存理由

  引子

  《史记》里有个故事:宰相去上朝,轿子在大街上被阻,原来是一群人正在斗殴,其中一人倒在血泊中已经死了。宰相视而不见,又向前走,突然发现路旁一头耕牛浑身是汗。他连忙喊住轿夫,并让家僮前去询问。家僮不解:“大人刚才看见路有遗尸不过问,怎么一头牛出汗您却如此关心?”言下之意是认为宰相大人不够“人性化”。但宰相却说“路有遗尸是京兆尹和县令的事,他们有责任我可以处罚他们。但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耕牛出汗说明时令大异,可能会影响全国的农业收成。这就是我的责任了。”

  把自主品牌产品放到市场上去,死活自理,真的“路遗尸”也没办法;如果从政府开始完全放弃民族产业,有可能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安全运行。这就不是视而不见的事了。“牛出汗”虽然是天意,但事关重大还是应该尽人力去管一管。

  观点一

  我们早就可以像大多数国家一样,不生产汽车。

  影响:如果该观点成立,自主品牌几乎没有意义。

  分析:

  面对电视镜头,在回忆中国加入WTO的经历时,龙永图曾经深情地讲述,“当年冰岛和我们谈判,对方只发来一张传真纸,要求保护两种鱼。我们一看这两种鱼听都没听说过,很快就达成了协议。而和美国谈判时,对方给我们厚厚一摞文件,里面数千种需要谈关税的产品。我们对美国谈判代表讲‘你再发达,门类再全,也不可能生产冰岛那两种鱼吧’。”

  玩笑归玩笑,美国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经济门类和产品品种,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庞大的经济规模远非冰岛可比。同理,一个年GDP在1万亿美元以上的大国,中国也拥有相当齐全的经济门类和商品种类,汽车又关联到300多个小产业的大产业,中国自己搞汽车很正常。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按照国际通行的萨缪尔森理论,当中国经济某一部分迅速发展的时候,货币升值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而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障碍是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基础产品比例大。然而,到了本世纪初这几年,中国外贸质量明显改善,机电产品比例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而汽车整车出口额今年前7个月达到7.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两倍多。综合计算下来,“九五”期间汽车产业在GDP中的贡献度在1%左右,而同样的数字汽车业发达的日本也不过才0.3%左右。

  观点二

  一个国家不是所有产业都可以当作优势产业。汽车五十年搞不起来说明它不再需要花钱搞自主品牌。

  影响:如果该观点成立,中国可以放弃汽车产业,皮之不存,自主品牌之毛焉附?

  分析:

  日本的优势产业是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德国是汽车产业;瑞士是钟表和精密仪器。这些大家都知道,但大家想不到的是这些国家的优势产业生存空间主要来自海外,而我们则来自内需。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人家是以自己的技术换别人的市场,我们是以自己的市场换别人的技术。

  以产销量计算,家电业可以作为中国的优势产业。中国的自主品牌DVD世界产量第一。但其核心解码技术需要从美国、荷兰进口,类似的情况还有手机,今年这些外资还专门团结起来,提高IT技术使用费的价码,一年我们要掏几个亿的美元。汽车还没有家电那样的海外市场空间,外资品牌现在是先卖技术再卖车,赚了两笔钱。

  随着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进一步垄断,即使我们有了自主品牌,没有核心专利技术你还是要掏钱。如果要在前面加一个词,那就是永远。而且我们掏的这笔钱远超过巴西、俄罗斯、加拿大这些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小于我国的国家。汽车还不是中国的优势产业,但中国却是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不搞自主品牌,就要永远掏钱买技术,一辆车销售收入的10%~15%是技术转让费,这第一笔钱就不少。

  观点三

  外资对促进产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要企业设在中国,能满足就业和税收就应该支持。

  影响:如果该观点成立,则中国可以放任自主品牌发展。

  分析:

  今年两会的时候经济学家提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支持,但高水平重复建设有利于竞争,而且并不一定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过去,中国汽车业底子薄,基本上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外资在那个历史时期的确起到了推动产业进步的作用。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这一差距在缩小。

  此时此刻,外资也不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只卖技术,不要市场状态,外资对配套业的技术控制更趋严格,产品进一步被空心化;强调对渠道的掌控,利润有进一步被分食的可能。完全放弃自主研发有可能导致完全让出市场利益。

  的确,外资对拉动地方经济效果显著。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我们批给合资企业的土地价格并不高,由于长年土地转让中的“剪刀差”(即政府土地补偿金与实际损失的差异)造成了外资在中国建厂的成本低于其他海外基地。而大量失去土地的富余人口被汽车厂以协议工的方式招入,它们的低收入又对外资的低成本运营形成了吸引力。目前中国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是日本和欧美的三十甚至四十分之一。但这些吸引力的前提是“市场处于成长中”,汽车市场在2008年之后将进入相对成熟稳定的时期,外资在中国组织大规模生产的必要性将下降,而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将随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而被迫上升。实际上,目前中国汽车厂的人工成本与墨西哥、匈牙利,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相比已经不具备优势,民工荒在东南沿海形成的成本压力已经带来了产业工资结构的调整。

  另外,外国巨鳄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去年全球汽车产能过剩20%,惟一高成长的中国市场规模和竞争度都在加强。外资从过去的单纯卖技术变为抢市场、抢话语权。有限的资源在宏观调控情况下可以得到可持续利用,但行为主体变为外资后,利益观至上的外资很难承担起国企那样的企业公民责任,我们也不能像控制国资一样控制它。

  用辩证法来看。片面地支持自主品牌和放弃自主品牌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还是要搞清楚牛出汗与路遗尸的区别。自主品牌多还是少,怎么发展要问市场,这是“路遗尸”的问题。但自主品牌关乎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横截面,应该属于“牛出汗”的问题,给自主品牌一个生存理由和空间,剩下的就请企业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吧。

  观点回放

  中国需不需要自主品牌

  龙永图

  中国要在高起点上参与全球合作

  关于汽车的自主品牌或者说民族品牌的问题,我认为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自主品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面,汽车产业注定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今后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不管叫别克也好,大众也好,尼桑也好,丰田也好,如果其中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开发在中国使用的,那么它叫什么名字就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

  我认为,不一定要独资搞出一个中国自己的品牌才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胜利。我们还是要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对待这个问题,讲求实质,而不是名称。我们要加大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和世界最优秀的最强大的汽车产业合作。

  何光远

  掌握品牌才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没必要搞自己的品牌,这个观点没道理。知识产权代表它在知识上的控制权,这就是它的利益,品牌是代表知识产权的。我们应该通过跟国际合作,学习他们的技术,学习他们的管理来壮大我们自己,逐渐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发展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现在在合资企业当中,中资企业在产品问题上基本没有发言权,任何一个小小的更改都要拿到国外去认证。这种状况长期这样下去,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要合作,同时通过合作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提高我们的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把我们的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搞上去。我仍然坚持这个观念。汪静 张召虎

(编辑:卿钦)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