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在汽车圈的日子--劣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06:34  深圳特区报

  2002年到2003年间,我在广州一家知名媒体从事汽车报道工作。当时已开始厌倦每天对一些无聊事件的刨根问底,我决定转型做试车报道。以这种实实在在的方式给读者提供更有用的资讯,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驾驶水平,增加对汽车的了解,这是一举两得的事。这一做就是两年,个人甘苦实在一言难尽,而有些事情的发生也的确是我始料不及的。

  试车记者有三怕,一怕因意外造成事故,导致对车辆的损伤,但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意外,只要陪上十二分的小心,多数是可以避免的。二怕专业知识不足,往往无法对所试的车辆做出正确的评估,这样难免会贻笑大方,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上经验的不断积累,即使半路出家,这也是可以补救的。最难防的倒是,这可能也是试车记者最不敢面对的。上网看链接评论,往往会看到汗如雨下,芒刺在背。

  理智的网友会给你学习的机会,指出你在试车报道中的不足,由此也可以看出很多网友的见识相当不俗,经常可以指出一些你在机械方面描述出现的错误,这些意见多数中肯、正确,对你不断修正自己、提升车评水平大有裨益。

  但多数网友还未发言已有很深成见,语气极为激烈,大有要将你置于死地的感觉。比如你刚刚试过日本车,写了一些这个车的好处,便有网友大骂你:日本汉奸,要在战争时期肯定第一个投降。或者干脆就是人身攻击,大有处决你而后快的架势。

  多数试车记者在写一款车的时候,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但毕竟白纸黑字,几十万份报纸上街发行,其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对一款车的好恶不同,有时往往会给车商或汽车代理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考虑到车价本身的差异以及各种车型自身设计风格的不同,在对一款车进行描述时,多数记者都会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在写作上手下留情,但这种“曲笔”往往无法得到读者的理解,各种谩骂也会随之而来,比如“黑心记者”、“收黑钱”、“车托”“走狗”等骂名不折不扣的会套在你身上,甩都甩不掉。对于一些不理智的网友,谩骂几乎已成为他们发泄的武器,对事物已丧失了基本的辨别力。对于这些评论,充耳不闻可能是你最好的防御之道了。

  国内的试车记者显然面临这样的难题,代理商诚意的借车给你,如果将其批评到一无是处,有违做人的本性,但如果一味的将缺点遮掩,显然又无法给读者一个交待,于是不得不制造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比如这款车内饰粗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工艺尚待改进”,动力欠佳,行文则是“运转平顺”,外形不够时尚,行文则是“质朴大方”,波箱换挡有冲击感,行文则是“略有突兀”……对于这样的曲笔,责任不在试车的记者。美国一些专业汽车杂志在汽车测试时往往会将车辆买下,因此在评价这款车时便不受任何限制,可以据实直言。但国内的汽车媒体尚没有任何一家具备这样的实力,只能向厂商或销售商借车,受人之惠,自然图报于人,因此在行文时有如此描述也在情理之中了。

  道理讲几遍,无非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做试车记者,同样是有很多难言之隐的,如果读者可以再心平气和一些,就可以从中看出更多的奥妙了。

  作者:狼中郎 编辑: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