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音响市场档次品牌成分水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 10:01  中国汽车报

  据有关机构近日统计,汽车音响在国内汽车电子产业中的份额目前已经达到近2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汽车音响生产基地,许多知名的音响厂商都在中国设有工厂。

  5月份,一年一度的广州影音器材博览会举行,与往年不同的是,展会首次加入了汽车音响展区;6月,在2005中国国际汽车用品展览会上,JBL等知名专业音响企业也现身展会现场。

  北京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的一份汽车音响市场研究报告预测,未来4年,中国的汽车音响市场将会以平均每年40%的增长速度发展。那么,在这个日渐红火的市场上,本土企业和外来品牌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OEM市场:

  本土产品只闻其声,难见品牌

  在各种汽车展会上很难见到国产音响企业的身影,也很少听说国内有哪些知名的音响品牌。但是据专家介绍,在汽车音响的OEM市场上,国内企业的产品绝对是主角。

  据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肖先生介绍,航盛去年共销售各类汽车电子产品200万套,其中汽车音响这一块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5%,产品主要为一汽、东风、长安等汽车企业配套。江苏天宝公司的张先生也告诉记者,其产品在国内的OEM市场占有率约有30%,国内的主要企业都用他们的产品。

  除了上述两家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音响生产企业外,江苏东华、惠州华阳、深圳中彩在OEM市场上也小有名气。

  以西门子VDO为代表的欧系汽车音响供应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随大众和标致-雪铁龙等汽车公司进入中国。由于进入较早,其本土人才的培养机制和企业管理都已形成体系,有很强的开发能力和灵活的商务策略,在开发高档产品和新技术方面非常有竞争力,目前在国内占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美系的音响供应商有伟士通和德尔福,他们是追随福特和通用来到中国的,主要客户也是这两家,市场表现一般。

  据了解,国内做汽车音响的企业有几十家,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自己的品牌,有很多是做代工或者出口,产品主要是功放和喇叭。

  “国内出现这么多汽车音响企业,主要是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太低,几个人能做,20个人也能做,只要价格低廉,寻找配套厂家很容易。以音响最重要的部件机头为例,目前国内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能够自己做,大都是日本和韩国的产品和技术。”北京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周彦武告诉记者。

  “以现在分散的小规模、低档次的经营,有些企业是很难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 尽管在OEM市场上表现还不错,周彦武仍对本土企业的这种生存现状表示担忧。

  后装市场:日系品牌一枝独秀

  OEM市场称为前装市场,与之相对应的是后装市场,也就是改装市场。据调查,在我国的轿车用户中,只有不到10%的人更换了音响设备,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70%。后装市场虽然容量不大,但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品牌要求都非常高,国内品牌的产品很少在考虑范围内。

  “既然要改装音响,我当然要选择一个好一点的牌子,否则就不如不改了。”一位夏利改装车主对记者说。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改装一族的心声。

  周彦武告诉记者,日系品牌汽车音响便宜的产品不到1000元,好点儿的在2000元左右,而且改装后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都不错,在后装市场非常受欢迎。

  索尼公司汽车音响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索尼的汽车音响产品没有给国内的汽车企业配套,主要是针对后装市场,目前占有率在27%,居于第一位。日系的其他品牌,如松下、先锋、阿尔派等汽车音响在国内改装市场都是热门货。

  据了解,日系企业在国内主要是做机头,几大品牌大多已在国内设立工厂或建立了SKD组装线,市场的总占有率在90%左右。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这类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附加值非常高。

  未来竞争:靠技术实力说话

  一方面是国内汽车需求市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全球汽车音响大腕的产品加工转移和扩张,中国已成为汽车音响的重要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据介绍,从现在的产业格局来看,本土、日系、欧系都拥有各自的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三方基本势均力敌,三足鼎立。后装市场目前还是日系的天下,但是国内企业在OEM市场有价格优势,近年也有不错的表现。

  有关人士分析说,从长远来看,对于单碟CD和6碟CD等这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在本土企业突破技术关口后,这一块在未来将有可能是国内企业的天下。而导航和高级车载娱乐系统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日系为主导。欧系等音响公司由于在前装市场有很大的占有率,将可能实施在后装市场独特的营销策略,针对专门的车型提供定制的服务模式,估计会在未来的细分市场尤其是中高档市场中有很大空间。

  周彦武认为,中国的本土汽车音响企业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整合重组,没有实力和品牌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生存下来的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开发力量,缩小与国外品牌的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距可以在经济型家用轿车和改装市场上首先突破。

    本报记者  徐长平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