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绝不仅仅是少数富人的奢侈品,更不是年轻人特有的财产,而应该是人人可望并可及的工具,实现自由与梦想的工具。”
几言中的那段话是雪铁龙公司创始人安德烈·雪铁龙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明言。几十年来,雪铁龙公司也正是秉承这一理念而不断前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在雪铁龙家族中看到身价百万的“Dream Car”的原因。雪铁龙来到中国之后,这一思路依然没有改变。同样没有改变的是雪铁龙先生最擅长的大手笔的攻关宣传策略。
早在1923年,雪铁龙先生就曾经组织过穿越法国和欧洲的汽车之旅。此外,像在埃菲尔铁塔上做广告、用飞机尾气在天空中拉出“雪铁龙”字样等壮举也都是雪铁龙老先生最先做到的。几十年过去了,东风雪铁龙在今年也制造了一项壮举(至少在国内应该算是壮举了)—一支由十几部05款爱丽舍组成的车队,从东风雪铁龙总部武汉出发,穿越湖北、山东、内蒙、北京、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等19个省、市、自治区,途经40多个城市,经过46天的跋涉,最终回到武汉,这项活动的名称叫做“龙腾天下—爱丽舍中华民居行”。
作为一名试车编辑,我有幸参与了从云南昆明到广西桂林的一段行程。虽然这只是全部活动中很短的一段,但是1000多公里的路程,也足以让我好好感受一下05款爱丽舍到底有了哪些改变(我们的长距离测试每次也不过2000多公里)。
与05款爱丽舍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到达昆明的当天晚上,从街上闲逛后回到酒店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正好碰上车队到达酒店,我们前面的一批记者正在风尘仆仆地搬运着行李。算上工作车,整个车队一共11辆车,每一辆都是满身泥泞,根本看不出新款爱丽舍到底是个啥模样,看来一路上并不是太好走。
第二天一早,来到停车场发现所有车辆都已经“梳洗”完毕,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于是上前仔细观察了起来。与老款车型相比,05款爱丽舍在外形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尾部的组合灯以及侧面的转向灯都改成了水晶外观造型,这不仅提高了后部灯光的穿透力,同时也为车尾增加了一些层次感。
坐到驾驶座上,突然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新款车型的内饰色调由原来的深色变成了浅色。浅色内饰的采用确实让驾驶室内显得透亮了很多,但是也许是习惯使然,我个人还是比较怀念以前的黑色内饰。
短暂的发车仪式之后,我们上路了。首日的行程是由昆明到贵阳,最开始的一段路程是高速公路,虽然天上飘着细雨,但是只要注意车距这段路倒也不难走。可是没走几十公里,我们就来到了收费站,之后的道路也变成了开放式的国道,而且据说往后的三四百公里都是国道,更重要的是这三四百公里的道路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山路。虽然路况变得不是很好,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贪玩”的试车编辑来说,能在山路上试车倒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由于刚刚下过小雨,路面有些湿滑,在贵州路段中有些地方路面破坏的比较严重,很多碎石散落其间,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横向“漂移”出道路的可能性。不过,爱丽舍精准的转向给了我们不小的鼓励,在很颠簸的路段行驶时,车辆的轨迹也不会有什么偏差。
新款爱丽舍采用了BOSCH公司最新版本的ABS系统,在这套ABS系统中除了原有的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外,还增加了紧急制动辅助系统(BA),这大大地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比如在入弯的时候,即便是踩下制动踏板的时机稍微晚一些,车速也会平稳而迅速地降下来。而相比之下,出弯时雪铁龙的高转速发动机表现得就没有那么及时了。尤其是在自动挡车型上,变速器一般会在转速降到2000转左右时减挡,而发动机在如此的转速下所提供的动力输出似乎还无法满足驾驶者的要求,直到转速升至3000转的时候,充足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当然在需要急加速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动变速器的挡位放到强制低挡位上,这样发动机便能处在比较理想的转速区间,从而提供给驾驶者足够的动力。
作为雪铁龙的招牌技术,后轮随动转向系统虽然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这次的试驾过程中我们还是特地注意了一下它的作用。第二天从贵阳到南宁的路上,虽然大部分仍然是山路,但是弯道要缓和很多。于是我们的车速也提了上来,当我们以120公里左右的时速通过一个相对较缓的弯角时,先是方向盘控制起来有些吃力,之后随着车尾轻微地左右两下晃动,车辆便进入了正常的轨道,很明显这是后轮随动转向系统发挥了作用,看来高速时这套系统还是很有用的。
总体来说,05款爱丽舍的变化不是很大,主要集中在安全配置方面(05款的后排安全带也增加到了三个)。另外,东风雪铁龙今年似乎显得有些低调,只推出了几款小改款车型,不过据厂方负责人透露,明年东风雪铁龙自行研制的新车B53将会上市,希望他的表现也能像厂方的攻关策略一样让人们惊喜不已。
在贵州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苗族民居中,有种颇具特色的楼房——“吊脚楼”,与现代的楼房相比,吊脚楼体现了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特点。吊脚楼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常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木柱木墙木楼板,楼皆建于数米高的石保坎上,房架高6至7米,青瓦或杉木皮盖顶。楼分三层,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吊脚楼”的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
文、图/王超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