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到南汽和上汽收购英国罗孚、海尔竞购美泰,中国企业“走出去”正成为一种时髦,那么
中国企业“走出去”眼下正成为一种时髦,在5月1日国家取消了投资境外购买境外企业的审批程序后,“走出去”更是达到空前热潮。从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到南汽和上汽收购英国罗孚、海尔竞购美泰,再到中石油以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一个月内就有这么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抛头露面”,足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度。
可是,国际市场并不是单纯的市场,是一个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博弈的舞台,那么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才能想昂首挺胸的“走出去”呢?
文化、法律、规则、管理成企业“走出去”最大屏障
不可否认,尽管中国企业对“走出去”跃跃欲试,但是这条路走的并不顺利。作为国际市场上的新来者,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公司斡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来自各方面的屏障。
“由于政府越来越采取鼓励‘走出去’的措施,使得‘走出去’逐渐成为一个战略。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不是带着中字头的企业认为政府还应该采取进一步消除管制的方法。”国际金融公司资深投资官员李耀在搜狐安邦第四期论坛上这样说。
他认为,从内部来说,管制方面还需要加强;从外部来讲,主要就是文化冲突。据李耀介绍,通过对中国160个企业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走出去”的困难首先是文化冲突;还有45%认为“走出去”以后真正扎根在当地市场,和当地市场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有43%的企业认为资金上的短缺,就是持续资金上的供给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而英国路伟律师事务所吕立山认为,法律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因为法律就是代表当地的文化和一些需求,比如在中国,因《劳动法》产生的一些问题,损失不会太严重,但是在美国和欧洲会很严重。
对此,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贺军认为,现在中国企业感受更多的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因为走出去首先是接受外面市场的一个选择;但是,今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困难,内部因素会显得突出一些,因为在国际上大家会熟悉中国企业的概念,如果政治上淡化了,那么这时候企业自己的能力就会体现出来,会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人才供应以及能否跨越文化障碍。
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需要明确方向
“中国企业想要出去,如果连方向都没弄准,怎么同跨国公司较量?”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海内外企业家交流中心副主席管益忻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企业是否达到国家级或世界级不是首要问题,最重要的是直面最新型的市场经济,抓住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在把握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国企业的商业革命问题。
“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有一系列的战略转变问题,我们要在整体战略上给中国企业支招。”管益忻说。他认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应该在六个方面加强。
第一,企业模式定位上,从产品(项目)运作创新向企业模式创新转变。尽管一个企业的某一个产品或技术的运作过程,或者工艺流程的创新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就是做买卖的方法体系,商业方式的创新。
第二,经营形式上,从公司利益主导向客户利益主导转变。企业肯定是要赚钱的,但必须以客户价值为主导,否则你是根本谈不上利润。
第三,运作对象上,从“产品制造”为主向“品牌制造”为主转变。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向产品和品牌两个制造转变,而且要以品牌制造为主。
第四,价值导向上,从企业价值主导向客户价值主导转变。客户价值体现着人们的消费追求和生活方式,客户关心的是使用价值,而且还考虑价格,因而企业不能只关心交换价值,要把“销售后”与“消费后”区分开,消费后决定着企业命运。
第五,创新的基体上,从仿创向原创转变。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世界经济格局是按照品牌格局来划分的,就是“品牌竞争”和“品牌战”。
第六,机制的再造上,以产权创新为主导向市场创新为主导转变。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获得客户群的能力,市场就是客户群,市场创新决定着企业内部的创新,把产权明晰放第一位是严重的错误,不是不要产权明晰,而是处第一位的应是市场(客户群)。
此外,李耀还指出,政府如何支持“走出去”的发展,同时能够用一些比较透明的、符合市场惯例的做法来推动整个过程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来说非常重要。
不过,吕立山认为,如美国老百姓对中国一些情况的误会,美国公司也会碰到,也会到世界各个地方不受欢迎,有时候如果美国政府同样是表现一些支持的话,更加不受欢迎。“要看各个地方的文化情况,这是文化之间的问题,不是中国企业要特别担心的问题,它只是个应该注意到的问题而已。”本报记者 祝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