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专访
核心提示:21日,在广州花都举行的汽车论坛上,中国WTO谈判的主帅龙永图,与中国最资深的汽车业专家、中国汽车业老领导何光远在自主品牌的观点上发生激烈辩论,成为本届论坛最大的亮点。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发展自主品牌?关于自主品牌发展为何有如此大的分歧?这场争论的本质和核心又是什么?
对此,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近20年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知名汽车专家贾新光有独到的见解。8月30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贾新光。
谈的不是一个层次
记者:贾老师,你怎么看两位经济界名人在观点上的分歧?
贾新光:龙永图说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
龙永图的意思是,品牌已经国际化,要创一个品牌非常难,特别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就更难。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利用别人的品牌资源。全球化以后,要强调一个独立的成体系的汽车工业本身是不大可能了。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生产和销售,还推行本土化,在哪儿就用当地的人和资源。他的雇员是全球化的,用的是全球的人。在通用和宝马总部都能看见中国人。中国汽车工业现在担负的是在中国生产。
何光远说的这个自主品牌和龙永图说的不是一个层次的。龙永图讲的是经济,而何光远扯到了意识形态和政治。
自主品牌完全可以搞
记者:中国到底要不要自主开发,你的观点是什么?
贾新光:我的观点是: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完全可以搞。跨国公司不让你搞了吗?人家没说啊。合资以后让别人来帮助做自己的品牌,人家不干。通过合资来做自主品牌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先例。
现在从头搞,还是来得及。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做汽车工业。韩国差不多也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自主开发的。我们嚷了这么多年,老是觉得从头做时间太长了。WTO谈判,从1994到2001年整好8年,这个8年还不够?里头又有3年。11年的保护!还做不成一个开发啊?
非无能而是不干
记者:中国做自主开发到底做得起来吗?有无这个能力?
贾新光:现在不是没能力,而不是不干。
因为自主开发风险很大,时间很长。而跟人合作当年就能赚钱。投资开发至少5年内要投入。投产后还有几年的成长期,差不多要8到10年的时间,谁承受得了?
国外为何承受得了?国外是滚动开发。有人在考虑二三十年后的产品,有人考虑十年后的产品,有人考虑三年后的产品。而不是说没有了再开发什么,那肯定来不及了,这样企业肯定死。市场上要有产品在卖,还有产品在准备投产,还有产品在研究之中,还有一些在脑袋中是概念。
而国内的企业老是说没钱也没时间,有的合资企业挣了很多钱也不去搞。
太聪明难成正果
记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二十年来,自主品牌的业绩平平?
贾新光:中国人太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
做自主品牌老是想省点劲,不肯踏踏实实去做。而比较笨的人,却会一步一个脚印。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太聪明的都不行。郭靖、杨过都是大智若愚的,心智不是太活的人,反能把基本功打扎实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顺理成章了。干活就别想偷懒。有的人认为搞自主开发,不一定什么都要都自己做,可以省事省钱省力,这纯粹是谬论!
国家在加入WTO谈判里边,保护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汽车工业是重点,汽车工业又怎么着了?龙永图可能很多话没说出来,比如:你搞了半天,搞出什么来了吗?龙永图是绝对正确的。不能搞自主品牌吗,人家也没这个意思。这么十年,搞了什么样子?光嚷嚷不行。
自主开发中国不是不会?清华大学讲什么,就讲汽车设计。开发也不复杂。我这外行都知道。
别拿它当敲门砖
记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二十年来,自主品牌的业绩平平?
贾新光:自主品牌不是搞不搞的问题。可以搞,要搞就要好好搞,不必嚷嚷。自主开发是没人做没做好。要实实在在去搞,要好好总结教训。
往往嚷嚷自主开发的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不是拿项目就是拿钱。有的嚷嚷自主开发捞到了不少便宜。搞开发得有技术储备,一个小学生能写汽车论文吗,脑子没储备嘛。自主开发,别拿它当敲门砖!
新闻链结:
龙永图何光远观点交锋
龙永图:
我们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今后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不管叫别克也好,叫大众也好,叫尼桑也好,叫丰田也好,如果其中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开发在中国使用的,那么它叫什么名字就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
一个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只要它成为中国的企业法人,给中国政府交税,它雇佣中国工人,它就是本土企业。以后的企业对于它的资金来源已经不重要了,以后中国银行成为一个合资的大银行以后,投资中国银行的很难说是哪个国家的投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国的全球化发展,任何企业不管它的资金来源如何,只要给中国创造就业机会,只要给中国政府交税,这就是好的企业。
何光远:
龙永图部长的观点我不太赞成。这跟保护知识产权整个潮流是不相符合的。知识产权代表它在知识上的控制权,这就是它的利益,品牌是代表知识产权的。我们没必要搞自己的品牌,这个观点没道理。我们应该通过跟国际合作,学习他们的技术,学习他们的管理来壮大自己,逐渐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利益。现在,我们在一个合资企业当中,我们的企业在产品问题上基本没有发言权,任何一个小小的更改都要拿到国外去认证,一拖拖很久。长期下去,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要合作,同时通过合作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提高我们的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把我们的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搞上去。现在为止,我还是这个观念,一直为这个事呼吁。记者 韦龙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