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
今天早晨,医生(毕加索论坛版主)的魅力便开始散发。他携妻带子,从遥远的广州飞来,却不吝体力,为车队拎来一大筐龙眼,受到大家欢迎。我这个烟鬼也借光抽上了“双喜牌”。
8点多从兰州出发,车队仅有的两辆毕加索分别由医生我们俩驾驶,毕加索车友名正言顺!
路上,医生、曹老大和我三位毕加索车友,偶尔用电台联系几句,医生的女儿5岁的小淇淇也喊上几声“老马”,让我心花怒放,把毕加索开得威风凛凛,不过没有像昨天那样飙车。
关于那次失败的飙车,已经成为车队的笑谈。我经过认真反思,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驾驶技术欠佳,不会掌握加油时机,在弯路超车的时候总是顾虑对面来车,收油、踩闸成了习惯动作。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天我拉的4个人都不瘦,体重合计在350公斤,另外还载货100公斤,加重了毕加索的负担。
兰州到青海湖,300公里左右,实在是一路畅通,要么是一级公路,要么是高速公路,沿途风光呈现出典型的大西北风貌,山连着山,黄土夹杂着绿草。放眼望去,延伸到天际的山峦,几乎看不到树木,让人慨叹这里的荒凉,也让人对山底下可能隐藏的矿石充满欲望。在这片土地上,指望着依靠农作物和畜牧业发家致富,显然是不可能的,高科技、精加工的能力也很难在短时间强大起来,人才外流,又给这里的经济建设雪上加霜。我琢磨,如何利用丰富的地下资源,并从原材料的简单外运进化到产品深加工,是这里走上发达道路的关键。
我们是擦着青海省会西宁的边,直接投奔青海湖的。即使在西宁附近的农村,我也从路边的民房,看到一些别扭:用黄土、砖石砌起的房子,却弄了一个酱紫色的瓦顶,似庙似寺,不伦不类,不能不为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而有些着急。
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因为前一个时期闹了禽流感,封闭过几个月。据说死的长千上万只鸟都被烧埋了。因为担心疫情外延,当地严令禁止捕食湖里的鱼类,所以这里最著名的湟鱼是吃不到了。
我是第二次来这里,变化最大的是交通便捷许多,至于湖里湖畔,还是那样,山水一色,风景壮观。我们乘坐游船,走上湖里的鱼雷试验厂。这曾经是我国第一个鱼雷发射实验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鱼雷都是在这里完成试验,然后投产,武装海军舰队。由于水况发生变化,现在这里只留下一个三层小楼,孤立在湖面上,里面陈列着两枚十多米长的鱼雷实物和一些历史资料。
通往码头的路边,照例排列着货摊,向游客出售藏刀、玩物。买者寥寥。在我照相的时候,一位胸挂一次成像照相机的人凑过来,对数码相机问寒问暖。他说他在这里流动摄影,原来很赚钱,现在游客大多数自己带相机,他每天收入70元左右,感觉不太舒心。当地树木奇缺,他家盖了8间房,花去两万多。他们这里盖房子,木材费用大约占三分之二。湖边活跃着两个藏族小女孩,6、7岁的样子,服装艳丽,见到游客就上前搭讪:照相吗?当你想给她们拍照或跟她们合影后,她们就会跟上你追着要钱,给一元她们就要两元,给两元她们就要五元。不远处坐着两位中年藏族妇女,虽然穿着民族服装,但用布巾把脸严严地围起来。每当小女孩要完钱,就要跑过去把钱交给蒙面妇女。
在游船上,一位藏族船员跟我聊起来。他叫多吉,家住青海湖南方的大山里,每月回家一次,工资1500元,他对自己的日子很满意。车队里的摄影家们,收获最大的是傍晚。夕阳西下,彩霞与薄云、水光与草绿,构成一幅幅漂亮的画面,举起照相机随便按下快门,就会得到一张不错的作品。
现在这里的温度很低,尤其是晚上,估计也就十几度。我们用篝火和烤全羊开了一个晚会,藏族小姑娘跳舞很职业,主持节目的小姑娘轻松活泼,语言风格不比大城市的专业人士逊色,上来就是“那么今天各位领导”之类的套话。在这样的旅游地区,要想找到真正的民俗风格的东西,几乎不可能。市场经济正逐步消磨我们对很多地方的原始印象。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