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厢车时代来临厂商是否做好准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 10:12  中国经营报

  如果你比较关注新车,可能就会发现最近有许多两厢车已批量投产或即将批量投产,如广州本田的两厢飞度、上海通用的两厢凯越、长安铃木的雨燕、东风标致的206、北京现代的美佳等。如果你比较关注汽车厂商,可能就会发现国内前十名轿车企业都拥有了两厢车型产品。

  其实两厢车走强的迹象已经开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数据表明,近三年两厢车的品种和销量都成倍的增长,预计今年的销量将超过40万辆。但仅凭此就得出两厢车时代即将来临的结论是很不负责任的,所以笔者做出如下分析。

  一、 相关政策支持

  我国能源形势十分严峻,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1/3,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增长之中。2004年6月1日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就明确指出,国家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不久,国家又出台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标准。新的《汽车消费税征税办法》即将出台,燃油税也迟早会亮相。这些政策都会极大地促进小排量汽车的消费。一般而言,两厢车的排量比较小,经济性比较好,因此,也必将从这些政策中受到实惠。

  二、 购车理念转变

  起初,轿车十分的昂贵,而且供应严重不足,再加上本身所具有的快捷、舒适、便利的特性,使得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有意无意地塑造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比如:不同级别的官员所坐的轿车档次也是不一样的。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人们可以在市场上买车了,但那时轿车的价格很贵,因此,轿车又一脉相承的转变为身份的象征。所以必须要看起来豪华、气派、稳重,显然中间高、两头低、轿子状的三厢车比两厢车更符合这方面的视觉要求。

  最近几年,轿车的价格已大大降低,对普通大众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轿车普及率的大大提高,使得人们很难通过轿车把自己和普通人区分开来。人们意识到轿车只是种代步工具。这样,两厢车和三厢车的竞争也就逐渐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三、 购车群体变化

  一开始,轿车的客户群主要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其共同的特点是用于公务,公款支付买车、用车费用,因此,有没有面子,是不是舒服成为他们购车的主要考虑因素。后来,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也加入了购买轿车的行列。他们买车,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商务,所以,车看起来必须要气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自然想到了通过买车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他们买车,价廉物美是重要标准。一般而言,两厢车要比三厢车便宜。从使用成本而言,两厢车一般比较省油,如果实行费改税,优势会更突出。

  其实,决定汽车未来走势的不是已有的消费者,而是潜在的消费者。随着公车改革的实行,三厢车占统治地位的公车市场潜力有限,而方兴未艾的则是普通大众的消费潜力。笔者认为这是两厢车时代来临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

  四、 购车用途转变

  从公务用车,到商务用车,再到现在很多人为了生活和工作买车,车辆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变得更加重要。二厢车由于车身比较短,驾驶起来更为轻松。一部分人,尤以年轻人居多,比较看重个性和驾驶的乐趣,因此,他们往往也会选择两厢车。还有一部分人,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好,有了第一辆车后还想买第二辆、第三辆,而后面所买的车主要侧重于生活休闲,因此选两厢车的概率比较高。

  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促成了燃油经济性好的两厢车的畅销,现在全球又进入到高油价时期。在国外,很多家庭在购买第二辆、第三辆车时往往选择两厢,在我国,有这种能力的家庭会越来越多。

  由此可见,两厢车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因此,对于汽车厂商而言,应该加大对两厢车的投入,以免错失良机。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两厢车的市场容量还不是那么大,现在就全面进入有点为时过早,因此需要有的放矢,进行市场细分。

  笔者认为,目前两厢车的客户群主要有两种:一是具有一定收入的工薪阶层,他们想通过买辆车改善生活,但又支付不起中高档车,只能买经济型车,对价格比较看重,配置、舒适性要求不高。针对这样的客户群,汽车厂商应该开发出价格便宜,质量可靠的两厢车来进行争夺。夏利、吉利汽车的畅销就是明证。

  另外一种则是白领和家里比较有钱的年轻人,比较时尚前卫,因此对车的要求是炫、有个性、动感时尚、性能比较好,汽车厂商需要开发出适合他们口味的两厢车才能够赢得这样的客户群。

  胡爱民 朱盛镭 上汽工程研究院技术经济部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