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汽车业乱了阵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1:07 南方都市报 | |
2004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无论是用感性的或者理性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它的特质也是一个字——变。 2002年、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轿车市场经历了高达50%以上的市场增长,“井喷”成为此两年轿车市场最恰当的描述。在疯狂增长的背景下,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把轿车市场当作一座取之不尽的金山。“攫取”成了所有进入汽车业的企 业获得利润的唯一形式。在众多国际汽车巨头对中国汽车市场啧啧称奇的赞叹声背后,其实闪烁着这些巨头贪婪的目光。同样,国内其他来自地方政府或民间的资本也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民争相进入刚启动的股市淘金一样,饥渴、迫不及待,甚至可以说是“慌不择食”。即使在年初,业界仍然沉迷于发现“金山”的狂喜之中,对汽车市场的预言无一例外都是“非常乐观”。虽然有个别人士想到了过度兴奋的市场被过度开发之后的结局会很不妙,但是就如身在股市一样,看着前仆后继的资金杀入汽车市场,人们总会安慰自己:泡沫不会在我眼前破裂。 正是在这种近乎狂躁的情绪之下,当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不可接受。他们宁可相信消费者是改变了口味,而不是因为担心口袋被掏空而拒绝“入市”。于是,改款、降价、差价补偿,换人、压库,汽车企业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可惜,消费者依然不为所动。消费者只是满怀狐疑地看着厂商的“独角戏”表演,却怎么也不愿意放开捂紧钱包的手。而因为要共同面对突如其来的寒潮,昔日自以为是“拴在同一条绳子上的蚱蜢”的厂家和经销商开始“面和心不和”,厂家为了完成产销任务拼命向经销商压货,而承受不住巨大资金压力的经销商则开始不顾厂家的反对不断压低轿车的价格。真是外敌未抵御,内乱又起。 其实,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高增长不可能维持长久。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到了具体操作阶段,盲目、侥幸,赌徒的心态无时不体现在汽车行业的投资行为中。不幸的是,相比于国家整个经济体系在中央政府的小心呵护下“软着陆”,刚刚迈开步子的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是一次“硬着陆”。可想而知,这样的硬着陆必然要有很多企业、很多人“很受伤”。 虽然统计数据表明今年轿车市场的增速依然在20%左右,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这种增速其实主要依赖上半年的增长,而且当市场的增长期待是现实增长的一倍甚至两倍以上时,这种感觉就相当于飞机在高空中突然向下俯冲,这种“剌激”绝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了的。 2004,这一年中国汽车业尝尽了酸甜苦辣,这一年中国汽车业体会到了成败得失。 在剧变中有剧痛,也有来之不易的收获——在整个产业高奏凯歌的时代根本不可得到的收获。 本报记者 何继亮 朱中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