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F1:F1经济也需可持续发展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 11:23 南方都市报 |
F1在上海首次登陆,引起一阵F1狂潮,上海的许多行业都感受到其带来的商业欣喜,尤其是上海赛车场,天价的门票被一扫而空。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F1在中国根基还不深,这股一夜之间火起来的热情究竟能否持久? 马来西亚赛段经验值得借鉴 马来西亚的F1赛事是一个最具借鉴意义的例子。同样是亚洲国家,马来西亚雪邦赛道在1999年首次举办F1赛事时,国内刮起了一阵F1旋风,场面十分火爆。但2000年就迅速冷却下来,观众人数锐减,以门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雪邦赛道受到了冲击,而究其原因就是F1的文化还没有哺育成熟。不过,通过几年的赛事,现在马来西亚赛车又重新拾回了人气,这是后话了。 中国的情况与马来西亚有着相似之处。今年的F1盛况空前,其中有两种非正常原因,一种是由于国内主流汽车企业购买大量门票赠送客户,加剧了门票的紧缺;另外是由于F1作为世界顶级赛事首次来到中国,唤起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就连市面上的F1纪念品也十分热销。但这也同时引出一个问题,明年第二次举办F1赛事时,在这两种因素缺失时,上海F1还能这么火吗? 持续繁荣重在市场培育 应该说,中国的F1迷不在少数,但真正有能力去观看的却不多。所以上海赛车场的门票今后是能否一直抢手,还存在悬念。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上海市政府建设赛车场投资26亿元人民币;每年F1世锦赛申办费1.66亿元,7年共计11.62亿元;每年电视转播权购买费1.5亿元,8年共计12亿元。此8年间三项总投资近50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回收额需达到并超过6.25亿元,才能收回成本。而决定上海赛车场经营状况的关键却是人们对F1的热情。所以,中国汽联当前要做的,就是要开展各种F1文化的推广,培育市场。在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下,引导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赛车迷,那样的话,F1才能真正形成气候,F1经济才能持续繁荣。 撰文:本报记者 苏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