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最新发布的公告中,通报了董事会审议通过两名新董事候选人的决议,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两名候选人竟然是哈飞汽车的董事长刘涛和总经理刘洪德。这意味着传言已久的哈飞和昌河汽车重组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一直以来,哈飞与昌河被称为“兄弟加对手”,两者同属于国内四大微车企业,在微型车行业是绝对的竞争对手。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微型车如何走出困境?8月26日,在昌河汽车的董事会上,上演了一幕微型车绝地反击的好戏。
重组的台前幕后
“体制上,哈飞和昌河隶属于一个大集团;车型上,两家的主打微车系列又基本上由同一个车型底盘开发和衍生。整合后,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业务的有效开展。”中航科工副总裁、中航二集团车辆部部长刘赤贞认为,作为中航科工集团“一母所生”的俩兄弟,如果不能成功重组,就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刘赤贞的话很快得到证实。事实上,早在今年的4月28日,在业界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哈飞就与中航二集团旗下的发动机制造企业“东安”悄然合并,融为一体的哈航集团在松花江畔诞生,中航二集团高层悉数出席庆典,在新哈飞成立后的一个月内,中航科工就注入了4亿元募集资。之后,中航科工对集团汽车产业的整合就悄悄开始了。
“哈飞、东安率先迈出的企业整合只是全集团把汽车产品做强做大的第一步。”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航二集团总经理张洪飙曾毫不掩饰地表明了进一步重组的“野心”。5月24日,在中航科工的主导下,昌河汽车股份的高层换血,新任董事长上任。业界人士分析,昌河汽车人事变化,正是中航科工在为下一步整合哈飞与昌河做铺垫。不出所料,在6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昌河汽车与哈飞汽车第一次在中航科工的展台上“同台”展出。种种迹象表明,“两兄弟”开始并肩作战了。
一直以来,长安、哈飞和昌河都是微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三支主要力量。目前,长安微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5%左右,而哈飞、昌河两者加起来才占30%左右;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是,占市场35%份额的长安却赚取了整个行业80%的利润。因此,如果哈飞和昌河不能成功重组的话,面临只能是市场份额和利润的不断下降。
今年上半年,昌河汽车共生产微车51564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9.51%;销售50857辆,比上年同期增长8.90%;为4大微车企业中增长最低、排名最后、市场占有率最少的企业。尽管此前,昌河飞机工业公司曾经7年位居微客行业之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一条永恒的游戏规则。
微型车绝地反击
与市场其他热销的车型相比,微型轿车最大的优势无疑是价格。然而,今年6月以来无休止的降价风潮却把微型车逼上了“绝路”。
6月份,在南北大众掀起降价大潮中,长安汽车“激流勇进”,对旗下的奥拓系列轿车进行大幅降价,最大降幅达13.23%,调价后奥拓轿车价格全部低于4万元。尽管此前长安铃木的一位高层人员曾放言“再降就不做汽车了,生产2万多的摩托车好了”,但在竞争对手的影响下,长安还是放弃了矜持,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降价的大潮中。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汽车这样一个对服务要求相当严格的行业,微型车厂家如果放弃了服务,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产品。但是对于没有利润的微型车厂家来说,服务成本该如何承担?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命题。
“全力巩固微车市场,积极发展经济型轿车,全面进军中档轿车领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思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赤贞透露,整合哈飞与昌河只是中航科工“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引之下,中航科工将走“与国外联合开发”的路子。此前,中航科工旗下的企业曾与日本三菱汽车公司、铃木公司、英国莲花公司等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
无独有偶,其他微型车厂家也都不同形式地表达了转型的可能。江南即将推出中级轿车江南风光和经济型轿车江南传奇;同时,长安也提出了“以微为本,以轿为主”的发展战略。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微车企业的生产目标开始向大排量的轿车转移了。(本报记者 黄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