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内最火爆的北京国际车展而来的,却是全国车市的无比冷清,并且在车价大面积降价后市场仍无起色,一些汽车厂商甚至有了恐慌情绪。有人便认为车市冷清都是让汽车降价闹的,说什么“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连续不断的大幅度降价过程中被严重摧毁”了。不知这意思是不是说车价不降,而是年年往上涨,才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这几年经常可以听到对轿车降价的一种指责,说厂商“且战且退”,搞“撇油脂”战术,应该“一步到位”降到“底线”。那么轿车价格有没有“底线”?降价能不能“一步到位”?
人所共知,车价是市场供求间博弈的结果。过去中国轿车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几倍,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汽车厂商特别黑,而是供应不足,竞争不充分造成的。即便是去年,轿车加价销售也仍不少见。近些年来轿车又为何连年降价,一些经济型轿车价格甚至低于国际市场,也不是汽车厂商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而是供求关系变化,厂家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说车价降不降,降多少,完全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车子卖得好怎么会降价?车子卖不动了不降价能行吗?
降价首先是减少了厂商的利润,所谓“降价空间”,就是说降价后厂商是否还有钱可赚。但是降价不降价,并不取决于厂家还有没有利润,而取决于市场销售态势。竞争一旦达到一定程度,无利可图也不得不降,直到退出市场为止,这就叫“市场不相信眼泪”。
市场上车价有没有所谓底线?降到什么程度才叫“到位”?比如说桑塔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售价曾达到十七八万元还买不着,尽管人们一再强烈指责中国轿车价格太贵,厂家会考虑降价吗?随着市场上产品品种增多,数量增加,它的销售由旺转平,降价才提上议事日程。如果说降价要“一步到位”,是否一开始就要降到现在的10万元呢?如果几年前就“一步到位”,降到现在的价位,厂家有没有供应能力?假如真的降到现在的价位,消费者会不会反而心存疑虑不敢买了?再说现在的售价是不是就是最后的“底线”?以大家都很推崇的广本雅阁定价为例,在美国售价也就2万美元上下,中国市场的售价能说就是最后的“底线”吗?
中国轿车价格扭曲,是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市场的开放与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轿车降价是必然趋势,但它又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追逐利润本来就是资本的天性,无论是中国的厂家还是外国的厂家,谁不想在市场上尽可能多获利润?而且市场也需要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中国“入世”前后,有厂家曾经算账说,即使2005年取消了进口许可证,2006年关税降到25%以后,进口车仍然不会对国产车造成巨大的冲击,言下之意就是届时车价不会有太多的降低,意在说服消费者不必等待。近来这种说法受到质疑,认为是厂家有意欺骗消费者。应当说单就进口车价来说,这个账算得并没有错,但是它忽略了国内企业间竞争所造成的降价压力。由于跨国公司已经尽数进入中国,国际竞争已经国内化了,如今,国内企业竞争所造成的降价压力,已远远大于进口车的冲击。
中国轿车的市场竞争刚刚开始,产业重组更是起步阶段,因此中国轿车的价格,不会像欧美成熟市场那样保持相对稳定。所谓的价格“底线”肯定是个事易时移的变量,所谓“一步到位”的车价是不可能有的,期盼“底线”的到来,将是一个无穷的等待。
轿车作为一种消费品,购买它就不能指望它保值增值,在你需要而又有购买能力的时候,就是购车的最佳时机。但是作为汽车厂商,对逐步降价可能给先期购车者带来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则应予充分考虑,每次降价都应向前倒溯一个时间段,向此期间购车者予以一定的补偿。
中国车市现在是否真的到了令人恐慌的地步?据中汽协会统计资料,今年1至5月,汽车销售同比增长率虽然波动很大,特别是最近两月增幅连续下降,但是总体增幅仍然达到27.57%,其中轿为37.68%。数据中似乎看不出值得汽车业恐慌的理由。10年来世界汽车增幅在1.5%左右,中国汽车增幅是其10倍,而近两年市场的连续“井喷”,使中国汽车业已经接受不了30%以下的增长速度了。但是用跑百米的速度,能跑400米、1000米甚至马拉松吗?在一个增幅50%以至100%的市场上,无论什么手段也遏制不了投资热。汽车市场冷一冷,可能对汽车业的健康发展反而会是有利的。
(作者:程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