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跨国公司会不会从中国撤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1日 13:55  中国汽车报

  听到闹表不停的响声,李先生匆忙起床,穿衣,洗漱,拎上包冲出门去打出租车。妻子在后面喊着吃早饭,他都没听到。这天公司要召开管理层会议,他不能迟到。作为北汽福田汽车公司的一名中层干部,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不错,这使他内心充满了责任感。

  某国外媒体报道了巴西一位女工舒莉娅的不幸遭遇。她从大众公司的汽车厂失业回家1个月后,丈夫也被工厂裁员。她对未来的生活感到一片茫然,不知一家人的生活今后如何度过。

  “明天的中国汽车工业会不会变成今天的巴西?北京车展上,跨国公司纷纷公布中国投资计划,让很多人感到兴奋不已,却少有人看到这后面隐藏的危机。实际上,资本的目的只有一个:追逐利润。当跨国公司发现更有价值的市场时,他们的战略重点就会转移。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准备。”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对记者谈到自己的观点。

  在全球都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炙手可热的时候,去考虑跨国公司的战略转移,这是不是有点耸人听闻?在中国经济一片繁荣的景象下,考虑市场的衰退问题,是不是有点为时尚早?

  “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新的‘救世主’”

  这是英国《金融时报》对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句评价。

  “在美国,大家都有这样的概念,就是在中国做生意,成本会非常非常低。所以,美国的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现在都把在墨西哥的工厂关掉,纷纷来中国投资建厂。”

  在北京国际车展上,记者在采访美国汽车新闻集团副总裁彼得.布朗的时候,他三次对记者谈到了上述这种现象。

  这次车展,几乎成了跨国集团吹响进军中国号角的舞台。

  通用:“在未来3年中,通用汽车将携手其战略合作伙伴上汽集团,实施一系列新的项目计划,全线推进在华业务发展,投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

  大众:“到2008年,大众汽车对中国的投资将达到53亿欧元(按目前汇率计算),在中国的产能将从目前的80万辆提高到160万辆。”

  丰田:在中国全面引进LEXUS品牌专卖店体系;2005年在中国生产皇冠轿车。今后将以每年1款的速度对中国市场投放新车,并在2010年达到10%的市场份额。

  ……

  几年前,跨国公司的做法几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某公司在中国投资后,其中国办事处打上去可行性报告,希望扩大中国投资额,而总部却将这份报告扔到了垃圾篓里。某零部件公司产品一直是供不应求,他们却一直抱着观望的态度,迟迟不敢扩大生产能力,最后竟从合资工厂撤了资。

  有不少人对4年前大众汽车公司某高层讲的一番话还记忆犹新:现在中国的投资环境还不如东欧,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东欧还要贵!

  仅仅事隔几年,为何跨国公司就完全改变了中国战略?

  “这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吸引力所致。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分析,市场在哪儿,他们的战略重点就在哪儿;反过来,一旦市场没有了,他们的战略重点也就转移了。”一位业界人士分析说。  

  中国汽车工业会不会走巴西的路?

  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我国轿车库存超过8万辆,5月份,轿车产销率低至84.5%,又新增库存3.2万辆,全国轿车库存超过13万辆。国产汽车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降幅达到了9.2%。在突然出现的产销率下降和库存增加面前,习惯了快速增长的汽车行业变得有些不知所措。与此同时,却有上百亿美元资本在继续注入。

  专家指出,这与上世纪90年代的巴西如出一辙。 

  美国著名汽车问题专家詹姆斯.克雷特近期表示,现在中国车市的情况是外国厂商在追逐泡沫,风险很大,有点类似巴西当年的情况。他认为,中国似乎正在重复巴西走过的道路。 

  众所周知,上世纪末期,美国、德国、日本的跨国公司相继在南美建立汽车生产厂。仅在墨西哥,跨国公司的汽车厂就达到十四五家之多,自1995年以来,投资于巴西汽车的资金已超过300亿美元,1997年时,人们甚至声称,巴西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

  而如今,随着南美经济的衰落及制造业成本的提高,跨国公司相继改变策略,逐渐把投资重点由南美向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国家转移。同时,他们纷纷关闭了南美的汽车制造厂。现在,巴西现代化的工厂每年能生产320万辆汽车,但年销量仅为150万辆。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迫进行强制性休假,以减少产量。

  “是那些跨国公司背叛了我们。”巴西曾有人这样愤怒地指责。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文发出警告:中国,不要成为下一个巴西!该文指出,一个新兴市场的需求是难以预测的,不可控的因素太多,非理性繁荣之后衰落的代价是高昂的。

  “当印度汽车市场热得超过中国时……”

  “去年我是德国一半中国一半,今年有大半时间都呆在中国了。连夫人和孩子都接来了。”一家合资企业的德方总经理笑着告诉记者。

  前几年,他是这家德国公司驻巴西公司的总经理。“现在,我们的巴西工厂已经缩小了2/3,德方员工大部分到中国来了,因为我们在中国的项目上得很快。”

  人们发现,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国内汽车业的投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他们的投资都是分期分批进来,而且往往是引进设备和技术,一般不在中国建销售网络;其次,他们投入的都是新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还提供人员培训,并加快了员工本土化的步伐。

  对此,无论是业界人士还是媒体,都感到很振奋:跨国公司在做长线了。如果说原来他们是一只脚踏进来,还犹犹豫豫的,现在,则是两只脚全都迈进来了,想拔脚走开都不太容易。

  这样的判断是不是过于乐观了?专家认为,这种投资方式可以使跨国公司更从容地从一个市场上撤退,不会有什么拖累。因为他们的新投资基本来自于中国合资企业的利润,而且在投资的过程中就通过进口设备、转让技术、培训人员等活动回收了一大部分。 

  “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简单。其实,跨国公司想退出一个市场很容易,而且是毫不留情。看看巴西、土耳其、墨西哥甚至泰国,当初跨国公司对其汽车的投资力度都相当大,但现在这些地区都受到了冷落。中国现在汽车市场很热,但其实也在不自觉地转向‘巴西模式’。因此,未来肯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说。  

  “我们还处在全球竞争价值链中的低端,当某些市场的热度超过中国时,跨国公司有可能一走了之。比如印度,很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市场竞争对手。”一位专家说。冯淑娟

(编辑:赵焕)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要闻看板专题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