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合资道路能不能导致中国汽车自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0日 08:52  经济日报

  市场换技术换不来自主

  改革开放不久,1982年国务院就提出“汽车工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汽车工业随之提出了“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发展方针。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既缺少技术,也缺乏资金,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汽车工业难以“有一个大的发展”。于是选择了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即所谓用市场换技术、换资金的道路。

  当时全国汽车总产量不过20万辆上下,连小小台湾省的一半都不到,所谓的“大市场”,实际是不存在的,跨国公司并不看好中国,想找一个好的合资伙伴十分困难。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吉普、大众标致雪铁龙等,也没有在中国投资大干的打算,生产规模都定在一两万辆,即使搞砸了,靠卖散件也不吃亏。最大的合资公司上海大众,中外共同投资也仅有1.6亿元人民币。

  开始的时候,合资企业普遍处境艰难,“吉普风波”,“标致撤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桑塔纳国产化搞了10年,切诺基长期达不到量产,只能靠老产品212维持生存,神龙深陷困境,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也都有外方撤资的传言。“穷相争,饿相嚷”,家家摩擦不断,没有一家合资企业不是在坎坷困顿中经营着。

  不管怎样,合资生产毕竟满足了当时国内汽车市场的需求,而且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水平的迅速提升,使之与国际水平越来越接近,并逐步替代了进口产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向好发展,合资公司经济效益也逐渐好转,双方相处也变得融洽起来。合资使跨国公司绕开了中国的关税壁垒,在中国政策的高关税保护下,产品在市场上卖到比国际市场高出一倍、两倍,甚至更高的价格,无论有没有经济规模,总能赚到丰厚的利润。

  由于中国经济整体的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市场迅速扩大,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前景日渐清晰,跨国公司纷纷将中国市场当作自己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在合资企业良好经济效益的诱导和跨国公司的强力推动下,中国汽车渐渐走入了全面合资的境地。

  自主就不能全面合资

  合资道路能提高中国汽车的制造水平,能不能导致中国汽车工业自主?

  首先跨国公司是经济组织,不是慈善机构,他们来到中国,不是为了扶贫帮困,而是要赚钱赢利,是“看好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否则就不叫资本家了。合资企业有跨国公司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把任何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最快地拿到中国来生产,有必要在合资公司另起炉灶,再建立一套新的开发体系吗?从经济学观点来看,这样做也是不合算的。

  因此,充其量再在合资公司做一些“适应性开发”,让其业已成熟的产品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能在中国销得更好、更多。要求跨国公司帮助中国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甚至创立所谓中国的自主品牌,实在是与虎谋皮,很不现实。

  当然合资公司做“适应性开发”时,中方人员会接触到一些不是非常核心的技术,学到一些片段的开发本领,这就是我们让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所谓“用市场换技术”的成果。合资公司的中方人员,只能听命于合资伙伴的母公司,在技术方面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即使纠正一个明显的错误,更换一颗螺丝钉也要经过外方同意,这并非是夸大其辞,因为品牌是人家的,人家拥有绝对的知识产权,在理论上讲也是说得通的。

  因为合资企业基本是个装配工厂,它在中国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规模生产能力,扩大跨国公司现有产品的销售量,实现其利益最大化。而生产跨国公司现成的产品,不仅成本最低,而且市场风险很小,非常符合跨国公司的利益,也非常符合合资公司的利益。因此合资公司大量需要的是管理人员和蓝领技术工人,技术开发人才则基本没有用武之地。看看这些年来,清华、吉林工大、上海交大等汽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多少进了国内的合资企业,再看看国外留学的汽车专业人才有多少回国到合资企业工作,就一切都清楚了。

  合资企业生产产品,品牌并不是合资企业的,而是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只不过拥有使用权,绝大部分合资企业还要为此付出高额费用,这是知识产权。这些年来中国评选最有影响的品牌,尽管红旗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却总能高票当选,就是因为在中国市场影响力大的品牌,几乎都是合资公司的品牌,尽管它们在国际上是知名品牌,并不是中国的自主品牌。

  合资公司打造跨国公司的品牌,对于中方来说,就是给别人养孩子,一旦不合资了,你还能使用吗?打造别人的品牌决不等于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个道理十分浅显,只要不被眼前切身利益蒙住眼睛,是很容易弄明白的。

  当然,合资公司的管理人员,是双方股东共同聘任的职业经理人,只对董事会负责,为合资公司创造利益,而不是为其中一家股东的利益服务,无论他是来自中方或者外方。从理论上讲,我们不能要求合资公司的中方人员,为中国一方股东打造品牌尽心尽力,这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所规定的。

  自主是光明正大的事业

  合资的道路不可能导致中国汽车自主,要想自主,就绝不能全面合资,必须保留一块自己的领地。把我们通过合资方式学到的技术,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自主开发,创立自己的品牌。这才是“用市场换技术”的真正含义。

  中国汽车要自主,是光明正大的事业,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对外开放一开始就对全世界宣布了的事情,不怕外国人知道。就如同跨国公司是冲着中国汽车市场来一样,大家都心知肚明,是“阳谋”而不是阴谋。合资企业中方不敢表露出“自主”的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合资公司的中方股东,不敢表明自主的立场,恐怕就是得了软骨病,是不能原谅的。我们办合资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技术,我们付出了市场代价,理应有所收获,这就是从在中国市场得到好处的跨国公司那里得到技术,跨国公司对此应该能够理解。在市场成为最宝贵的资源的今天,我们有最为紧缺的市场资源,还怕找不到通情达理的合作者?

  当然,说今天已经到了“关门打狗”的阶段,可以把合资外方撵出去的说法,无疑是错误的,不仅我们和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还要继续学习,就是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和跨国公司平起平坐了,也要继续把合资公司办下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是发展经济的一种好形式。但是,我们始终要记住,搞合资企业是手段,而绝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文/本报记者 程 远

(编辑:赵焕)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